您的位置:首页 > 白酒白酒
2017-2024重庆武隆马蜂窝致死案终审:70%责任里的民间除蜂教训与司法边界
2025-09-11人已围观
2017-2024重庆武隆马蜂窝致死案终审:70%责任里的民间除蜂教训与司法边界
2017年国庆节,重庆武隆某镇青杠林的树杈上,马氏兄弟攥着工具往上爬——他们想摘掉父亲风湿病痛的“偏方”马蜂窝。谁能想到,这个带着孝心的举动,会在3天后变成夺命危机,更让自己站上了民事被告席。直到2024年10月终审落槌,这场因“不当除蜂”引发的悲剧,终于划清了责任的边界。
一场“偏方”引发的致命连锁
马氏兄弟的父亲患风湿多年,听民间说“蜂巢泡酒能祛风湿”,仨人便盯上了青杠林里的大型蜂巢。涉事蜂种是攻击性极强的七里游胡蜂(Vespa affinis)——这种蜂被惊动后会集群追击千米,毒性足以致命。作业时,他们虽穿了防蜂服、带了杀虫剂,却没按规范设置警戒标识,更没彻底清理残留蜂巢——消防后续测量显示,残留量仍有原蜂巢的15%-20%。
3天后的夺命攻击
10月4日,摘巢作业刚过72小时,村民小菊路过青杠林。残余的七里游蜂群突然扑来,全身数十处蜇伤瞬间引发多器官衰竭。小菊被送西南医院抢救8天,最终因毒性扩散离世。尸检用ELISA法(灵敏度0.1ng/ml)确认:体内蜂毒蛋白与案发地七里游蜂完全匹配。
庭审里的“责任拉锯”
原告方咬定三点:残留蜂巢是“持续危险源”、无警示装置是“重大疏漏”、被告明知蜂种危险却未尽责。被告则辩解:“我们杀了可见蜂群,没法预判归巢蜂会攻击;小菊自己也没注意环境。”
法院的“证据链闭环”
市三中院用三条核心证据定了责:
时间关联:攻击发生在摘巢72小时内,恰是蜂群“归巢报复”的高发期;
物种特性:昆虫学证实七里游蜂有集群攻击习性,被告应当预见;
处置瑕疵:15%-20%的残留蜂巢,说明消杀未彻底。
终审结果:70%责任与司法指引
法院维持原判,马氏兄弟承担70%赔偿责任,合计赔付588275.91元。责任划分的逻辑很明确:
风险预见义务:明知蜂种危险,就必须彻底消除隐患;
防护缺陷:比起黔江2025年同类案(无任何处置),本案警示措施缺失率100%;
受害人注意:成年人应具备基础风险识别能力,担30%责任。
同类案件里的“安全对照”
这起案子和2025年黔江马蜂窝致死案形成鲜明对比:
动机:武隆是“药用”,黔江是“食用蜂蛹”;
防护:武隆有基础装备,黔江无专业防护;
处置:武隆清了部分蜂巢,黔江零处置;
结果:武隆担70%责任赔58.8万,黔江担100%赔25.3万。
民间除蜂的“合规红线”
案子审结后,法院特意明确了民间除蜂的三个“必须”:
事前报备:向林业或消防部门登记作业信息;
专业处置:留存完整消杀影像;
持续监测:设置不少于72小时的电子警戒。
其实中医里早有蜂产品入药的记载——《本草纲目》提过蜂毒“攻毒止痛”、蜂蛹“补气血”。马氏兄弟的初心不过是想让父亲少点病痛,可他们忘了:中医讲究“安全为先”,民间偏方从不是“不管不顾”的借口。
一场蜂祸,最终变成了最痛的提醒:对普通人来说,别随便碰马蜂窝;对想除蜂的人来说,规范操作不是选择题,是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司法的判决从不是“追责”,而是告诉所有人——有些风险,忽视一步就是一条人命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