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白酒白酒

2025年成都酒吧“中药+酒精”实测:16款特调里的养生噱头与争议

2025-09-12人已围观

2025年成都酒吧“中药+酒精”实测:16款特调里的养生噱头与争议

当奶茶店飘起枸杞拿铁的甜香、咖啡馆摆上黄芪美式的冷萃,成都的酒吧也跟上了这波“养生风”——3月晚间,成华区某小酒馆的吧台前,调酒师小柳正晃着雪克壶,把中药浸渍液与基酒充分融合。操作区后方陈列架上,当归、黄芪整齐排列,旁边挨着龙舌兰、伏特加,传统药材与洋酒的碰撞,透着股新鲜劲儿。

这家店推出16款以中药材浸泡酒为基底的创意特调,核心卖点是“功效细分”:菜单上醒目标注“强肾壮阳”“安神助眠”等8类功效。其“药酒基底”藏着点古法——8款基础药酒均依据老中医配伍方剂炮制,每方含10-15味药材,经粮食酒浸泡三个月以上。为平衡口感,每款功效特调分设38°、16°两种版本:“强肾壮阳”“滋补气血”系列最受欢迎,但七成顾客更倾向低度款——高浓度款因药材投放量倍增,口感过于浓烈,反成小众选择。店门口还设“把脉荐酒”环节,执业中医通过体质辨识推荐适配酒款,不过老板坦言,这只是文化传播手段,附赠的中药标本与脉诊建议均不具诊疗效力。

来喝酒的人大多被“药食同源”概念吸引,可喝到嘴里才发现,口感与预期差别不小。陈先生点的“生津润肺”特调含麦冬、沙参,喝起来更像加了草本的威士忌酸;邓女士选的“滋补气血”低度酒,仅有红枣冰沙的甜感,尾韵才透出淡淡药香。更值得注意的细节是,“强肾壮阳”款中使用的鹿茸,超出国家规定的106种食药同源物质范畴。成都中医药大学叶莹老师指出,中药材讲究辨证施用——以年轻人爱喝的含人参饮品为例,人参虽补气,却可能加重湿热体质者不适;宁波中医罗医生补充,鸡尾酒中微量药酒成分难以达到有效剂量,所谓保健效果本就存疑。

这波“养生营销”其实游走在法律边缘。律师揭示三重合规风险:其一,鹿茸等非食药同源物质入酒,违反《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条关于禁止生产经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食品的规定;其二,未取得保健食品批号却宣称功效,违反《广告法》第十七条“非药品不得宣传疾病预防、治疗功能”的要求;其三,自泡药酒属配制酒范畴,需具备相应生产许可资质。市场监管专家建议,商家应严格对照食药物质目录选材,酒类标签须完整标注成分、生产信息等内容。对消费者而言,医学界共识很明确:酒精本身是一类致癌物,与其期待杯中之物的养生奇效,不如控制饮用量,有健康问题遵循个体化诊疗方案才是正途。(信息来源: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等媒体报道)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