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白酒白酒
2019年保健酒双标落地:835个批号背后的行业洗牌与品质定调
2025-09-12人已围观
2019年保健酒双标落地:835个批号背后的行业洗牌与品质定调
2019年1月23日,中国酒业协会发布的T/CBJ5101-2019《保健酒》与T/CBJ5102-2019《保健酒生产卫生规范》,给长期“模糊生长”的保健酒行业立了套“硬规矩”——这是国内首个针对保健酒的专项团体标准,直接把“保健功能”的准入门槛焊死:所有宣称有保健功能的酒,必须拿到保健食品批号或完成备案。
新标准重新定义了保健酒的“身份”:以蒸馏酒、发酵酒或食用酒精为基酒,添加符合法规的药食同源原料(比如枸杞、黄芪这类中医理论里“药食两用”的食材)、辅料或食品添加剂,经注册或备案且确实具备特定保健功能的饮料酒。这直接把过去套用露酒、配制酒标准的“伪保健酒”剥离出去——新规实施前一周,企业急着合规,取得批号的产品数量猛增273个,总量一下冲到835个,全是赶着戴“蓝帽子”的。
技术指标上,标准卡了20项“红线”:酒精度设了两道上限——蒸馏酒基最多68%vol,发酵酒基不超过24%vol;氨基甲酸乙酯等19项检测指标比国标还严;存储必须放在5℃-35℃的恒温避光环境,不能和腐蚀性物质混放;塑化剂里的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含量严格限制在1.0mg/kg以内,还留了未来调整的余地。要知道之前34.7%的市售产品都存在标签误导,比如写“提升免疫力”却拿不出实验数据,现在这类虚假宣传直接撞进监管“枪口”。
产业链也跟着洗牌:劲牌、椰岛鹿龟酒、五粮液黄金酒这些头部企业,本来就深度参与了标准制定,优势更突出——海南椰岛新规一落地,立刻启动质量体系升级,原料检测多了12道质控程序。而缺乏研发能力的中小酒企压力骤增:第三方评估显示,约23%的企业可能退出市场——毕竟保健酒和普通白酒的渠道重合度高达62%,消费者现在选产品,先看“蓝帽子”,没资质的根本没法混。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指出,这套标准通过原料溯源、功能验证、宣传管控三重机制,把产业低端化的顽疾治了。当时的消费端调研也印证了这点:71%的受访者说,买保健酒会优先选带“蓝帽子”的——这意味着保健酒行业终于从“讲概念”转向“拼品质”,正式进入“凭功能说话”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