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白酒白酒

2025年中药餐饮热观察:18-35岁占8成养生消费,是潮流还是陷阱?

2025-09-12人已围观

2025年中药餐饮热观察:18-35岁占8成养生消费,是潮流还是陷阱?

杭州拱墅区某烘焙店的玻璃柜前,25岁的李然捧着刚出炉的“麦冬紫苏吐司”结账——这款单价52元的面包,配料表上清清楚楚标注着添加《中国药典》收录的药材。不止这一家,北京朝阳商圈某面包坊的“参吐司”日均销量稳定在200份以上,单价维持在38-52元区间。这类“中药+餐饮”产品的走红,背后是养生消费的年轻化浪潮:《Z世代营养消费趋势报告》显示,18-35岁群体占据83.7%的养生消费份额,其中“药食同源+滋补类”产品是他们的第一选择。商家也抓住机会跨界,比如哈尔滨某中医院附属饮品店推出“把脉问饮”服务,先通过体质辨识推荐草本咖啡或茯苓糕点,客单价比普通茶饮高出40%。

不过,这股热潮得先守法规红线。国家对食品添加药材有严格界定,国家卫健委2024年8月更新的《食药物质目录》仅纳入地黄、麦冬等9类合法添加物质。北京瀛和律师事务所黄迪律师强调,非法添加目录外药材违反《食品安全法》第123条,最高可处货值金额20倍罚款。实际经营中,三类违规问题突出:有的搞概念误导,某网红咖啡店宣称“草本咖啡”,结果根本没加药材;有的剂量失控,市售茯苓糕的有效成分含量连药典标准的1/3都达不到;还有的配伍失当,寒性体质者吃太多含决明子的冰淇淋,最近拉肚子案例明显增多。

更核心的是,这些产品的功效经不起中医理论推敲。北京石景山医院中医科主任任芳指出,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可当前产品普遍存在三大缺陷:仅12%经过中医师审核,配伍科学性不足;78%消费者盲目选择,完全不看体质适配性;就算加了药材,剂量也远远不够——要达到药典建议的黄芪摄入量,得每天吃3.5公斤黄芪面包,这根本不现实。而买这些产品的人,动机也很现实:52%承认是猎奇想尝鲜;37%觉得“长期吃能改善亚健康”;还有11%认为“高价等于高功效”。

针对乱象,监管部门已祭出组合拳。2025年1月1日起,食品标签强制标注药材含量及配伍禁忌;同时建立中药材电子身份证系统,覆盖85%的经营主体;对溢价超过300%的产品启动反暴利调查。监管已有成效:上海某连锁茶饮因违规添加红景天被处31.6万元罚款;杭州某烘焙坊因茯苓含量虚标遭停业整顿。

消费者该怎么理性选?北京律通所郑中臣律师建议三点:先查“SC认证”和“食药物质使用备案”;再比对成分是否符合《药典》标准剂量;最后警惕“疗效承诺”,保健食品得认准“蓝帽子”。其实临床数据早有结论:规律作息对健康的改善效果,是间歇性食补的3.2倍。正如任芳主任所说,科学养生需要系统性的生活方式调整,单靠某款“中药食品”,根本实现不了根本性健康改善。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