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白酒白酒

从黄帝内经到80度醍醐:天津匠人老曹的十年古法酿酒实践

2025-09-13人已围观

从《黄帝内经》到80度醍醐:天津匠人老曹的十年古法酿酒实践

在天津白酒圈,老曹是个“反套路”的存在——当多数酒企忙着砸钱打广告、扩产能时,他把自己关在车间里,守着陶缸、小站稻和《黄帝内经》里的智慧,用十年时间酿出一杯“带着生命温度”的稻源醍醐。

一场“自救”开启的酿酒路

老曹的天命之年,本是含饴弄孙的年纪,却被体弱多病缠上了身。偶然读《黄帝内经》中“五行调和、气血通畅”的论述,他突然冒出个念头:能不能用酿酒的方式,把中医里的平衡理念落地?这一试,不仅让他复原了古法酿造技术,还靠自己配的五行调理酒,慢慢把身体调好了。他总笑着说:“我的手艺,是从历代酿酒师傅的精神里‘偷’来的,更是给自己‘酿’回来的救命方。”

用“数据+古法”守着的酿造底线

为了让酒既有甘醇口感又兼顾内在平衡,2017年老曹专门组建了酒元古法酿制技术研究院,认准“古法是根,创新是魂”的核心逻辑。发酵容器坚持用传统陶缸——《中国白酒酿造工艺学》明确提到,陶缸的多孔结构能有效隔离杂菌,保持酒体纯净度;原粮配方特意加入黄米、红豆等五谷杂粮,让酒里的微量元素更均衡;还有他定的“三同”死规矩:亲自把控粮源选种,小站稻占比必须达60%;盯着水源做检测,深层地下水pH值得维持在7.2-7.5;酒曲制作更要保证菌种活性在98%以上——每一步都透着“不肯将就”的极致。

车间里的“手工仪式感”

稻源酒业的车间,连空气都带着粮食的香气。酒标是传统书法手写的,贴一瓶得花3分钟;80度的醍醐原浆,一年就产500公斤,只够供给核心客户;储藏室的温度恒定在18±2℃,湿度保持在65%-70%——老曹说:“酒是有生命的,得像照顾孩子一样守着它的‘作息’。”

不追流量的“内秀”生存法则

跟行业内30%的平均营销投入比,稻源醍醐偏要“反着来”:厂房外观看着像普通仓库,里面却藏着价值千万的精密检测设备。这种“不张扬”刚好戳中了产品的本质:一是酒体醇厚度是传统白酒的1.8倍,混饮时味觉对比特别强烈;二是酒分子渗透性强,喝了之后体表排汗量能增加约40%;三是适饮温度得严格卡在22-25℃,超了就得用冰水浴泡25分钟——每一口都得守着“老理儿”。

老曹常说,酿酒不是做给别人看的面子工程,是对自己的交代。当80度原浆滑过喉间,那股裹着五谷香的灼热感,就是匠人十年时光的温度——不喧哗,却藏着最实在的诚意。就像他常念叨的《黄帝内经》里的话:“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酿酒,不过是把这份“平衡”,酿进了每一滴酒里。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