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白酒白酒
2025年广西禁售自制泡酒:近五年20起中毒事件扯下的安全遮羞布
2025-09-14人已围观
2025年广西禁售自制泡酒:近五年20起中毒事件扯下的安全遮羞布
9月28日,广西壮族自治区食品安全条例(草案)第五次审议会抛出重磅举措——全面禁止食品经营场所销售自制泡酒!这项被称为“戳破行业脓包”的政策,背后是近五年区内外年均超20起的中毒事件,还有2023年那8条因一杯“养生酒”消逝的生命。
血淋淋的教训:自制酒比剧毒更致命
就在上月,广东韶关翁源县的“断肠草”药酒悲剧,让3个家庭瞬间崩塌——3人饮用后当场死亡,4人被送进ICU抢救至今。翻过往案例:2016年河源紫金县,15人喝同批自制酒,3死12伤;2024年重庆一场家庭聚餐,两人喝了含乌头碱的“养生酒”再也没醒,组织者最终赔了70万。这些数字不是冰冷的统计,是一个个被“养生噱头”摧毁的家庭。
暴利驱动的黑链条:低成本换高回报的“毒生意”
为什么有人铤而走险?暴利是最大诱因。散装白酒加廉价药材,原料成本仅3-8元/斤;倒手批发能卖15-20元,比正规产品便宜60%;到消费者手里40元/斤的售价,利润率直接冲上300%。在高回报面前,南宁农贸市场抽样显示,67%的散装酒摊都在“搞鬼”——要么违规加色素、勾兑工业酒精,要么像从业者自曝的“陈酿3年都是幌子,旧酒底掺新酒,甚至加动物尸体博眼球”。这种“赚快钱”的买卖,卖的不是酒,是人命。
双重陷阱:药材认不清+工艺没标准,喝的是“隐形毒药”
自制酒的危险藏在两个普通人看不见的角落:
一是药材甄别全靠“赌”。超四成中毒案例源于误用断肠草、乌头等剧毒药材——这些植物与金银花、五指毛桃外形高度相似,哪怕有一点中医常识,也得仔细辨认。温州2023年案子就是明证:4人喝了含乌头碱的药酒,仅2毫克就能致死,等于喝了一口“毒液”。
二是工艺标准全凭“感觉”。78%的自制酒甲醇超标,比国标高12倍;未过滤的杂醇油会慢慢侵蚀神经,引发头痛、乏力甚至昏迷;检测机构报告显示,32%的市售“养生酒”菌落总数超标,有的样本还检出致病性大肠杆菌——这不是养生,是往身体里灌“细菌汤”。
监管不是“一刀切”:补漏洞才能守安全
其实2018年草案二审时,禁售令差点因“顾及少数民族传统”被删除。但2024年广西市场监管局下狠心推出“三硬招”:全链条溯源,要求食品经营者记录每瓶酒的原料、生产、流通信息;餐饮清退,所有未获许可的泡酒一律下架;举报加码,奖励金额提至5000元/例,鼓励公众监督。药监专家说:“光靠宣传没用,得建白酒生产备案制、推中药材泡制许可认证,从源头卡住‘毒酒’脖子。”
别信“养生偏方”:这些误区害了太多人
很多人喝自制酒,是被“越陈越有效”“内服更养生”的说法骗了。卫健委数据显示:61%的人认为“泡酒放越久越好”,其实有效成分1个月就达峰值,放久了只会挥发变质;45%的人分不清外用与内服——外用药酒毒性比内服高37倍,比如治风湿的外用药酒,喝了会直接伤肝伤肾。市场监管部门反复提醒:买酒必查“三证”(生产许可证、检验报告、经营备案),碰到可疑产品立即打12315举报。
生命只有一次,养生不该变成“养毒”。禁售自制泡酒不是“过度监管”,是把藏在“传统”“养生”背后的危险,挡在群众餐桌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