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白酒白酒

112岁酒界泰斗秦含章:用一生写就中国食品工业的世纪答卷

2025-09-17人已围观

112岁酒界泰斗秦含章:用一生写就中国食品工业的世纪答卷

2019年8月15日13时22分,112岁的中国食品发酵工业奠基人秦含章在北京朝阳医院安详离世。令人唏嘘的是,就在半个月前,这位老人还以挺拔腰背、矍铄精神出现在白酒品鉴活动现场,腰板直得像棵老松树,说话声儿还带着无锡口音的软和劲儿,让与会者根本不敢相信他已届期颐之年。其子秦大文回忆:“父亲是因呼吸道感染入院,原以为住几天就能回家,没想到这么快就走了。”8月21日,八宝山殡仪馆兰厅的告别仪式上,茅台集团前董事长季克良握着秦大文的手不肯放,全国20余家酒企发来的唁电堆了满满一桌子——这位“活化石”级专家的行业分量,全在这些细节里。

秦含章的根,扎在无锡的土地上。2017年,110岁的他坐着轮椅回到老家,特意去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前身匡村中学)——那是他启蒙的地方。站在创办者匡仲谋的塑像前,老人执意挣开搀扶,颤巍巍完成三鞠躬。没人知道,这份虔诚藏着多少年未说出口的感激:1931年,13岁的秦含章因家道中落凑不出留学钱,是匡仲谋拿出1080银元,把攥着录取通知书的他送上前往比利时的船。后来他学成发酵专业,没忘匡仲谋“办一所中国人自己的大学”的遗愿——1958年,他主持筹建无锡轻工业学院(现江南大学),把这份未竟的理想变成了现实。如今这所学校的食品发酵专业还是全国顶尖,3万多专业人才从这里走出去,撑起了中国食品工业的技术底座。

秦含章一辈子都在跟“酒”较劲,较劲的结果,是给中国白酒工业立下了两块“压舱石”。1964-1965年,他带着团队扎进山西汾酒厂,蹲了591天做技术攻关。用分子级成分分析逐一拆解酒体浑浊的症结,就像剥洋葱似的,一层一层找到问题根源,最终让汾酒产能提升2.3倍。这项成果拿了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重大成果奖,直接把现代白酒工业从“经验作坊”拽进“科学车间”——后来清香型白酒能占到15%的市场份额,跟这份研究脱不了关系。更费功夫的是1975年启动的茅台研究,他带着团队在茅台镇蹲了8年,一瓶瓶采样、一组组分析数据,最后得出“离开茅台镇7.5平方公里核心区就酿不出正宗茅台”的结论。这个结论不是拍脑袋来的,是微生物菌群、地理环境的科学验证,后来成了茅台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核心依据,也让茅台的年产能从几百吨涨到万吨级,品牌溢价每年多出来300亿元。不止白酒,他还解决了青岛啤酒的浑浊问题,研制的配制啤酒让国产啤酒品质上台阶;数次去张裕葡萄酒厂,帮着优选葡萄品种,推动国产红酒品质达标率涨到92%。

秦含章的“轴”,刻在学者风骨里。北京团结湖的寓所客厅就6平方米,老旧书桌上堆得满满都是科研手稿,连转身都得侧着身子。有人劝他申请改善住房,他总笑着说:“国家给的够住了,够我放这些宝贝手稿就行。”对自己子女更严,当年他当研究所所长,坚决不让子女沾自己的光找工作——“靠本事吃饭才是正经事”,这句话他跟子女说了几十年。右眼失明、左眼只剩0.1视力的时候,他也没放下笔。凑着双倍放大镜,用铅笔一笔一画写,93岁完成5万字的《白酒春秋》,百岁那年又出了《酒文化小品集》。一辈子写了40多部书、6000万字,算下来平均每年写54万字,每天1500字——这不是任务,是他跟白酒、跟食品工业一辈子的对话。

秦含章的长寿,是“科学+克制”的活例子。妻子索颖是营养学家,给他设计的饮食方案,把中医“食养”和西方营养学揉在了一起:早餐是现烤面包加奶酪、牛奶,补够蛋白质;上午加餐吃进口牛肉片,配微量白酒——中医说“少量酒能通血脉”,他就严格控制在一小杯;午餐是软米饭加荤素搭配,再喝碗骨汤补钙;下午茶是鲜榨橙汁,补充维生素;晚餐是杂粮粥、蛋羹和蔬菜泥,好消化还不给肠胃添负担。除了吃的,他每天练书法,动脑子想行业的事儿,精神有寄托。有意思的是,他每天喝200ml咖啡,吃30g巧克力,都卡在“适量”的线里——老一辈人的“克制”,藏在对身体的敬畏里。

秦含章没说过什么“豪言壮语”,但他把一切写进了行业里:汾酒的试点成果让清香型白酒成了气候,茅台的地理标志让“正宗”有了科学背书,青岛啤酒的沉淀控制技术把次品率降到0.03%,他参与筹建的15所轻工业学院,培养的技术骨干占了行业管理层的65%。办公室墙上挂着的“科学报国”四个大字,他看了几十年,也做到了几十年。

这位跨了三个世纪的科学家,把112年的人生,熬成了中国食品工业从传统到现代的进化史。他没留下多少物质财富,却留下了比黄金还贵的东西——对科学的敬畏,对行业的赤诚,还有“一辈子干一件事”的笨功夫。就像他常说的:“酿酒跟做人一样,得实诚,得讲规矩。”这句话,成了中国酒界的传家宝。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