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白酒白酒

2020年广西象州4老饮自泡酒1死3伤:“断肠草”藏药酒里的安全红线

2025-09-18人已围观

2020年广西象州4老饮自泡酒1死3伤:“断肠草”藏药酒里的安全红线

2020年10月19日下午两点多,广西来宾象州县妙皇乡的集市刚热闹起来,塘头村的四个七旬老人就凑到妙皇街粉摊吃粉。谁也没料到,其中一人带来自泡的药酒,成了索命的“毒酒”——没多久,黑衣老人最先扶着凳子瘫坐,紧接着另外三人也相继倒地,现场瞬间慌乱。

送医后,75岁的陈某因中毒过深当场死亡;剩余三人被紧急转往象州县人民医院洗胃,所幸脱离生命危险。当地疾控中心联合自治区专家迅速溯源,最终锁定罪魁祸首是钩吻碱(俗称“断肠草毒素”)。这种被称为“山砒霜”的生物碱毒性极强,0.15克就能致命,中毒者通常10-30分钟内会出现呕吐、抽搐、呼吸衰竭等症状,而老人们从喝药酒到倒地,刚好卡在这个致命潜伏期内。

藏在“药酒”里的群体中毒阴影:广西近十年的相似悲剧

其实,广西并非首次发生自泡药酒群体中毒事件。数据统计显示,近十年间至少有6起类似案例:2007年大新县10人误饮八角树根酒,1人死亡;2013年武宣县7人误服断肠草药酒,1死1重残;2015年蒙山县5名农民工集体饮用断肠草酒,全部身亡;就连2020年桂林,也有一位91岁老人误饮含乌头碱的药酒,差点没挺过来。自治区疾控中心2015-2020年的数据显示,全区自泡酒中毒案例中,83%涉及植物误判——很多人根本分不清“药材”和“毒草”的边界。

民间药酒的三大致命隐患:专家戳破“养生”误区

广西中医药大学江涛副主任指出,民间自泡药酒的风险藏在细节里:

一是药材混淆——38种有毒植物(如断肠草、乌头)常被误当作中药材;

二是剂量失控——乌头碱这类毒素在酒中的浓度,能达到水煎剂的12倍,毒性被显著放大;

三是认知错误——57%的人坚信“酒能解毒”,实则酒精会加速毒素吸收,让中毒更迅猛。

南宁中医医院制剂专家曹富宁反复强调“三不原则”:不采陌生植物、不信民间偏方、不喝成分不明的酒。他遇过不少患者,总觉得“祖传秘方”安全,结果喝了自泡药酒进了医院:“要是出现口舌麻木、意识模糊,必须立刻催吐送医,黄金抢救时间只有1-2小时,晚一步可能就没了。”

中医里的“药酒经”:辨证选药才是关键

其实,中医并非反对药酒——相反,规范泡制的药酒是传统调理方式。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中医专家介绍,体质虚弱者可在中医师指导下,用黄芪、枸杞、当归等温和药材泡酒,补气养血、温通经络。但前提是“辨证+炮制”:“阴虚火旺的人喝鹿茸酒,会上火流鼻血;脾胃弱的人喝寒性药酒,会伤肠胃。药酒不是‘万能补药’,更不是随便泡的‘饮料’。”

毒素的“致命剂量表”:看清藏在酒里的危险

不同毒素的危险程度,藏在具体的数字里:

钩吻碱:来自断肠草根叶,致死量0.15克,潜伏期10-30分钟;

乌头碱:来自川乌、草乌,致死量3-5毫克,潜伏期10-60分钟;

米酵菌酸:来自变质发酵物,致死量1.5毫克/公斤体重,潜伏期约30分钟。

这起事件给所有爱泡药酒的人敲了警钟。相关部门反复提醒:若有调理需求,一定要去正规医疗机构找中医师指导,选经过规范炮制的药材——安全,永远比“偏方养生”更重要。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