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白酒白酒

2019年广西疾控6小时锁定自制药酒致命毒素:乌头碱组合成“饮鸩止渴”的隐形杀手

2025-09-19人已围观

2019年广西疾控6小时锁定自制药酒致命毒素:乌头碱组合成“饮鸩止渴”的隐形杀手

2019年5月28日清晨,广西疾控中心的热线突然响起——当地一位市民因饮用自制药酒后出现剧烈呕吐、手脚麻木,紧急送医后怀疑药酒含剧毒川乌成分。这种生长在山区的毛茛科植物,其根茎里的双酯型生物碱(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毒性极强,口服0.2毫克就能致命。中心杨文敏主任立刻启动应急响应:“调所有人优先检测,必须6小时内出结果!”

接到任务后,理化检验所分成两路“攻坚队”:廖艳华带领的创新组挑了刚建的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MS),专门针对乌头碱家族设计检测体系;雷宁生的常规组则用现有的气相色谱-质谱(GC-MS)方法做交叉验证。两组都没歇中午,同步完成样品前处理、仪器调试和数据比对——每一分钟都在跟毒素“抢时间”。

直到当天16点,检测屏幕上的曲线终于稳定:经过3轮反复复检,17点得出结论——样品中明确检出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三种剧毒成分!这是广西疾控实验室首次完整识别出这组“致命搭档”。更关键的是,这次应急检测把常规24小时以上的流程,硬生生压缩到了6小时以内。

为什么川乌泡酒会致命?得从它的毒性机制说起。川乌本身是传统中药,但《中国药典》明确规定:生川乌必须经过炮制(如蒸煮、浸泡)才能入药——生品中的双酯型生物碱会直接攻击神经和心脏:先刺激消化道引发恶心、呕吐,像有一团火在喉咙和胃里烧;接着麻痹神经,让人说话含糊、手脚像踩棉花;再引发心血管危象,心跳乱成“室性心动过速”,血压瞬间掉下去;最后导致呼吸抑制、多器官衰竭。整个过程最快30分钟就会发作,根本来不及抢救。

有人觉得“泡酒能减毒”,但这次检测揭开了真相:药酒浸泡完全无法分解双酯型生物碱!反而因为酒精的渗透,会让毒素更易被人体吸收。真正能减毒的只有规范炮制——能把总生物碱含量降到原来的18.7%(相当于减少81.3%)。而这次新建的LC-MS/MS方法,不仅能测乌头碱家族,还能覆盖6种其他生物碱,灵敏度达到0.01μg/mL,比传统GC-MS(0.1μg/mL)敏感10倍,耗时还少2小时。

这次事件给所有爱泡药酒的人敲了警钟:

其一,自制药酒是“隐形杀手”——2009-2019年监测显示,93%的中毒案例都源于非医嘱自泡;

其二,炮制不是“泡一下就行”——必须找执业中医师指导,外用药酒绝对不能内服;

其三,应急检测能救命——6小时锁定毒素,能为后续抢救争取关键时间。

就像去年南宁一位大叔,听说“野生川乌泡酒治风湿”,自己挖了生川乌泡了10斤酒,喝了一小杯就进了ICU。医生说:“要是他早知道生川乌的毒性,或者找医生开炮制过的药材,根本不会出事。”

最后想提醒:中药材不是“天然无毒”,泡酒更不是“养生捷径”——遵医嘱、选炮制品,才是安全的前提。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