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白酒白酒

2025南宁3人饮自制药酒1死2伤:民间“养生酒”里的毒,藏在每一口“想当然”里

2025-10-16人已围观

2025南宁3人饮自制药酒1死2伤:民间“养生酒”里的毒,藏在每一口“想当然”里

2025年6月8日傍晚,宾阳县露圩镇下富村的饭桌上,韦某荣、黄某汉、黄某仙三人端起的“青藤酒”,成了索命的祸根——这坛本是村民自行采集青藤根泡制的外用药剂,被误当成饮品喝下去。不到几小时,三人相继出现视物模糊、言语障碍的中毒症状,当晚10点韦某荣经抢救无效死亡,黄某汉转入ICU,黄某仙留院观察。事后追溯,这坛酒已泡了两年,聚餐组织者覃某至今懊悔:“我当时在厨房备餐,压根没意识到他们会碰那坛药酒。”自治区疾控中心检测确认,中毒元凶是钩吻碱超标——这种物质的毒性强度,是砒霜的几十倍。

其实,这样的悲剧不是孤例。2010至2022年间,广西累计报告17起自制药酒中毒事件,致死21人,占全区食物中毒死亡案例的显著比例。从致病元凶看,近半数(47.1%)是钩吻毒素,另一半多(52.9%)则是乌头类生物碱。很多中毒都源于“想当然”:有人误把断肠草根当成五指毛桃泡酒,有人长期喝含乌头碱的药酒,觉得“越陈越补”——南宁北湖路某小区的黄女士,家里存着6缸自泡果酒;明秀路的钟先生,更是连续二十年饮用鹿茸桑葚酒。虽说暂时没急性症状,但医学研究证实,乌头碱具有剂量累积效应,就像一颗慢慢点燃的“定时炸弹”。

中医常说“是药三分毒”,药酒的养生功效得建立在“辨证施治”基础上。《黄帝内经》提到“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意思是药酒的药材配伍、炮制方法都有严格讲究:比如枸杞酒能补肝肾、杜仲酒可强筋骨,但前提是选对药材、控制剂量。可很多人泡药酒时,要么乱采有毒植物,要么盲目信“偏方”,反而违背了中医“安全用药”的核心原则——就像钟先生的鹿茸桑葚酒,若其中混入乌头类药材,长期饮用就是在透支身体。

再说说这两种“致命物质”的威力:钩吻毒素(断肠草提取物)的神经毒性极强,中毒者10分钟内会出现呕吐、腹痛,1-8小时内可能呼吸衰竭死亡——动物实验显示,它破坏中枢神经的速度,是氰化物的2.3倍;乌头类生物碱则会干扰心肌细胞的钠离子通道,引发致命性心律失常,83%的中毒者30分钟至1小时内会出现四肢抽搐,半数致死量仅3-5毫克,相当于两粒芝麻的重量。

怎么避开这些“毒”?自治区疾控专家给了四步“防护指南”:第一,源头别碰——绝对不要自行采集中草药泡酒,尤其是根茎类植物,误采率高达78%;第二,规范泡制——若需药用酒,一定要找执业药师指导,外用药酒还得加警戒色区分;第三,科学储存——所有自泡酒都要标清成分、用途和配制日期,喝的酒和药酒得分开存放;第四,应急要快——一旦中毒,立即催吐并带着残余酒液去医院,临床数据显示,1小时内送医的存活率能达到72%。

专家特别提醒,自泡酒比市售药酒危险得多:药材辨识误差率65%、有效成分不可控、没有毒性检测——这三点,每一处都可能要人命。现在广西全区二级以上医院都建了毒物检测快速通道,能为疑似中毒者争取时间,但最好的办法,还是别碰“不明来源的自制药酒”。

那些藏在民间偏方里的“养生梦”,一旦踩中“毒”的雷区,代价可能是一条命。与其迷信“土方子”,不如相信科学——健康从来都不是“赌运气”,每一口“想当然”的酒,都可能变成要命的“毒”。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