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白酒白酒

2019年青稞酒变局:引入劲酒战略股东后,营收利润双降背后的四大困局

2025-09-17人已围观

2019年青稞酒变局:引入劲酒战略股东后,营收利润双降背后的四大困局

提到青海互助青稞酒,很多人会想起青藏高原青稞发酵的清香味,但这几年它的经营状态却像晒蔫的青稞苗——2019年引入劲酒实控人吴少勋旗下湖北正涵作为战略股东后,不仅没止住下滑,反而陷入营收利润双降的困境。

业绩连续六年疲软,合作没扭转颓势

从财报看,2019年上半年青青稞酒的销售收入同比下降20%-2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更是暴跌70%-80%。这可不是突然“生病”,从2014年开始,企业已经连续六年业绩低迷,2018年的净利润只有1.08亿元,跟2013年巅峰期的3.73亿元比,只剩不到三成。白酒行业分析师李建明说,“本来指望着劲酒的运营经验能激活业绩,结果反而把老问题翻得更明显。”

渠道重构遇双重挤压,中低端路线走不通

虽然引进了劲酒的原区域营销总监鲁水龙、张芬军团队,但渠道重建的效果远低于预期。劲酒擅长的中低端渠道,这两年赶上“内外夹击”:一边是全国白酒产量从2016年的峰值腰斩了46.3%,市场蛋糕变小;另一边是茅台、五粮液这些头部品牌拼命往三线四线城市下沉,直接抢了区域酒企的生存空间。就像中医说的“本就气血不足,再受外风侵袭”,2017-2018年中酒时代连续亏损,2018年更是计提了1.79亿元商誉减值——这笔钱,几乎吞掉了当年一半的净利润。

全国化卡在“区域-扩张”悖论里,四重矛盾压得喘不过气

作为带着青藏高原标签的特色酒企,青青稞酒一直陷在“本土饱和、全国难进”的死循环:

其一,青海本地市占率已经高达75.91%,全省500万人口撑起的20-30亿白酒市场,容量早就见顶了;

其二,2015年花1.4亿元收购的中酒时代彻底转型失败,三年累计亏损超4000万,相当于把投入的钱打了水漂;

其三,产品结构歪了——2019年上半年中高端产品营收骤降27.96%,原本想靠高端款提利润,结果卖不动;低端产品只微增1.1%,连基本盘都守不住;

其四,省外拓展太烧钱,费用占比高达85.3%,直接把净利率从2013年的25.97%拽到2019年的2.07%,利润薄得像纸。

有养生行业从业者补充,“青稞酒里的β-葡聚糖确实能调节肠道,但消费者买酒先看品牌和渠道,健康属性没转化成购买动力,等于抱着金饭碗要饭。”

控股股东减持引疑虑,资本运作先于实体经营

更让市场寒心的是控股股东的动作:2019年5月刚把3%股权转让给湖北正涵,6月就宣布再减持2.52%,到7月25日累计减持4.11%,套现1.89亿元。公告后40个交易日,股价暴跌20.57%,比大盘多跌17.9个百分点。业内都在说,控股股东对企业未来发展没信心,反倒把资本套现放在第一位——这跟“先治病再养身”的逻辑完全反了。

从2019年的合作到现在,青青稞酒的问题没解决,反而把业绩、渠道、全国化、资本的矛盾全摊开在阳光下。对于这家带着地域特色的酒企来说,如何把青稞的“高原标签”变成市场竞争力,还是没找到答案。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