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白酒白酒

2024年广西首例乌头碱药酒中毒案:150毫升“祛湿酒”险夺六旬老人性命

2025-09-18人已围观

2024年广西首例乌头碱药酒中毒案:150毫升“祛湿酒”险夺六旬老人性命

2024年2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来了位63岁的大爷,家属攥着空酒瓶直掉眼泪——老人喝了150毫升自己泡的“祛湿酒”,才10分钟就头晕得站不住,紧接着呕吐不止,心跳快得像要蹦出来。谁都没想到,这瓶“养生酒”里藏着能要命的乌头碱。

检测结果把所有人都吓了一跳:药酒中的乌头碱含量远超安全线。这种来自生草乌、生川乌的剧毒物质,仅需0.2毫克就能引发中毒,3到5毫克直接致命。老人喝的量,刚好卡在“生死边缘”。

一开始当地医院紧急洗胃,但中毒反应没停——心肌酶飙升至正常值3倍,心电图显示室性心动过速,这是会突然停跳的恶性心律失常。后来转到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生用血浆灌流一点点清毒素,折腾了半个月,老人才算捡回一条命。要知道,这种中毒在云贵地区本就高发,这次是广西首次成功救治的案例。

其实悲剧早有苗头。2023年温州4人共饮自制药酒,其中1人出现持续室颤,差点没救回来;云南市场监管局数据显示,2024年秋季误食草乌附子中毒的案例,比去年同期多了17%。这些事都在戳破一个误区:民间“药酒祛湿”的说法,压根没考虑药材本身的毒性。中医里虽有“酒制增效”的理论,但乌头、附子属于《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严格管控的品种——它们的双酯型生物碱稳定性极强,就算煮上半小时也没法完全分解。就像《中国中药杂志》2022年的研究说的:“这类生物碱的毒性不会因为简单烹煮就消失,反而会随着酒精度渗透进每一滴酒里。”

为啥乌头碱这么毒?药理学研究早把机制说透了:它会“卡”住神经细胞的钠离子通道,让心脏电活动乱成一团,直接引发室颤;还能激活迷走神经,把血压拽到谷底导致休克;甚至会干扰细胞的“能量工厂”三羧酸循环,让全身代谢崩溃。反映在身体上,就是“三个系统一起垮”:

神经系统最先报警,82%的人会口舌麻木,紧接着意识模糊;

循环系统最危险,室颤是主要死因,心脏随时可能停跳;

消化系统也不消停,94%的人会剧烈呕吐、腹泻,连胆汁都吐出来。

真要是不幸中毒,记住这“黄金30分钟三步法”:

意识清醒的话,立刻催吐+喝温水稀释,别等救护车;

送医院后赶紧做血液净化——能清除61%的毒素,再配合抗心律失常药稳住心跳;

一定要留好剩下的药酒,帮医生快速锁定毒素类型。

监管部门也反复敲警钟:餐饮业绝对不能加毒性药材,外用药酒必须贴“有毒”标签,体质弱的人中毒风险还要高3.2倍。其实传统煎煮虽然能降一点毒性,但规范炮制才是最安全的——能把乌头碱的毒性降到原来的1/200,比自己瞎泡靠谱100倍。

我邻居王阿姨以前也爱泡“祛湿酒”,说“老祖宗传下来的方错不了”。后来听医生说乌头碱的事,赶紧把酒倒了:“原来以为‘天然的’就安全,没想到差一点害了自己。”这就是没搞懂中医“炮制减毒”的道理啊——中药不是拿来就用的,得经过炒、蒸、煮这些步骤去掉毒性,才能治病救人。

一瓶自制药酒,差点毁了一个家。所谓“养生”,从来都不是“自己瞎琢磨”,尊重药材的毒性,才是对自己负责的第一步。(数据来源: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云南市场监管局、《中国中药杂志》2022年刊文)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