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白酒白酒

1952-2025:从300吨到30亿,河套酒业的兴衰与坚守

2025-09-20人已围观

1952-2025:从300吨到30亿,河套酒业的兴衰与坚守

内蒙古人的酒量,全国能排前三——这话不假,鄂尔多斯草原更有句老话:“要喝酒,没河套王,就算骑上阴山的马也没滋味。”作为北方生态淡雅浓香型白酒的首创者,内蒙古河套酒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河套酒业)的沉浮,藏着草原白酒帝国的创业密码、黄金时代的辉煌,以及市场变迁下的坚守。

从三间作坊到草原酒企:创业初期的蛰伏

河套酒业的故事,始于1952年杭锦后旗的三间酿酒作坊——那是它的前身。彼时还是作坊式生产,年产能不足300吨,窖池仅12个。机械厂学徒出身的张庆义,1987年升任杭锦后旗农机局党委书记,1991年迎来人生转折:48岁的他临危受命,接手连年亏损的河套酒厂。上任第一年,他就启动窖池扩建工程,把传统泥窖从87个扩到420个,原酒产能一下子提到1500吨。

黄金十年:从区域酒企到行业标杆

改制后,1997年企业正式更名内蒙古河套酒业集团,张氏父子开启双线布局:张庆义抓生产,儿子张卫东2001年负责呼和浩特市场开拓。接下来的关键节点,串起了企业的黄金时代:

2002年,建成北方最大的浓香白酒窖群——3000多个窖池;

2004年,拿到中国驰名商标,成为内蒙古酒类首个“国字号”品牌;

2006年,“北方第一窖”投产,年产原酒5000吨;

2011年,销售额突破30亿,占内蒙古白酒市场35%的份额。

技术层面,企业组建400人研发团队,包含7位国家级品酒师,引进惠普气相色谱仪等尖端设备,建了12万千升储酒库。产品线形成四大矩阵:浓香型“河套王”系列占总营收62%,清香型“河套陈藏”占18%,保健酒“御膳春”及奶酒“百吉纳”合计20%。其中“河套王”经专业检测,22项指标优于行业标准。

资本与多元化的变局:主业的收缩

2012年私募机构注资后,企业启动上市计划,可市场环境骤变:2015-2019年,内蒙古白酒消费总量下降28%,省外品牌抢走35%的市场份额。双重压力下,河套酒业经历多次变动:2015年张庆义卸任董事长,2017年焦树阁接掌,2020年泸州老窖系高管淦吉林出任总经理。更关键的是,鼎晖资本进入后搞多元化,涉足地产、金融等8个领域,分散了60%以上的管理资源,白酒主业投入占比从78%降到43%。

行业挤压下的生存:三重挑战

竞争最激烈时,企业面临三重挤压:

外部是金徽酒等7个外来品牌,抢占25%的高端市场;

本土有蒙古王等12家区内酒企,分割中低端市场;

渠道上,传统经销商体系萎缩,电商渠道建设比同行晚2年。

虽2020年有川发展收购传闻,但截至2025年3月,河套酒业注册资本仍保持6.8亿元,张氏家族通过多层股权架构持有34%表决权。

70年不变的坚守:酿造技艺里的中医智慧

动荡中,企业守住了延续70年的酿造技艺——这是它的根:

原料用河套平原特级高粱,淀粉含量62%以上。中医讲“粮为酒之肉”,好粮食才能酿出醇厚酒;

工艺是独创的“三曲共酵”(大曲+小曲+麸曲),兼顾香味与口感,像中医配伍讲究“君臣佐使”;

存储用陶坛陈化至少3年,陶坛透气不渗漏,让酒慢慢老熟——正如中医说“陈药更温和”,陈酒也更醇和;

质检设20个关键控制点,产品合格率连续18年保持100%。

现在228万平方米的厂区里,还保留着1952年建厂时的“公主泉”古井,水质含锶、偏硅酸等9种微量元素。中医说“水为酒之血”,好水才能养出好酒——这口井,就是河套酒风味的核心密码。

(本文所有企业经营数据均来自公开披露信息及行业研报,历史事件参照企业志编纂)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