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白酒白酒

2025年成都破获1.1万瓶“军区专供酒”案:假酒里的暴利与健康陷阱

2025-09-20人已围观

2025年成都破获1.1万瓶“军区专供酒”案:假酒里的暴利与健康陷阱

成都商人陈先生最近碰上一件窝火事——花4200元买的“某区专供酒”,被好友当场指认是假酒。这款包装朴素的酒瓶只印着“军区专供酒”几个字,销售人员还特意遮挡“军”字——这一反常举动,反而成了警方破案的突破口。

假酒套路:短视频“真假混卖”+私聊避监管

陈先生买到的假酒,来自一个藏在短视频平台后的团伙。他们玩的是“白天卖正规酒、夜间推‘专供酒’”的把戏:白天直播卖正品酒水赚流量,晚上穿插推送“军区专供”的消息;买家一询价,立刻转到私聊成交,刻意规避平台监管。警方顺着线索摸到仓库——藏在某食品市场六楼,700件待售假酒混在上千家商户的货里,差点没被发现。

三大侦查手段撕开制假网:物流、资金、数据全链条锁定

专案组靠三个关键动作揭开了假酒产业链的迷雾:

一是物流溯源,盯着监控里红色厢式货车的卸货画面,发现嫌疑人用虚构身份收发货物,断了他们的“运输线”;

二是资金追踪,分析4200元货款的流向,挖出了背后的洗钱通道,把钱的来龙去脉理得清清楚楚;

三是数据比对,把酒标着的“15年陈酿”和基酒采购记录对着看——基酒才8-12元一斤,根本不可能酿出15年的好酒,直接戳破了年份谎言。

收网时,警方一共查了1.1万瓶假酒。算笔账就知道有多暴利:基酒成本8-12元/斤,包材定制22元/套,再加曲药勾兑染色,终端却卖350元/瓶——利润翻了几十倍。主犯陈某太懂消费者心理,专门伪造“军区接待商品联络供应处”公章,炮制“内部特供”的概念。比起传统假酒仿冒名牌,这种“虚构军供属性”的手法更迷惑人,不少人一看“军区”俩字就信了。

生产真相:脏窝点造“毒酒”,中医说这酒伤脾胃肝

在仁怀市郊的灌装窝点,调查人员看到的场景让人直皱眉头:储酒罐表面沾着黑色污垢,调制工具随便扔在潮湿的地上,工人连卫生防护装备都没戴,灌装线就紧挨着生活区——脏东西随便就能混进酒里。

检测结果更吓人:“专供酒”的菌落总数超标37倍,重金属含量直逼食品安全红线。中医讲“酒为百药之长”,但这样的假酒根本不是“药”,是“毒”——菌落超标会生湿热,喝多了容易拉肚子、犯恶心;重金属伤肝脾,长期喝可能落下慢性病。据2024年公安部“净风”专项行动数据,类似的假酒案里,80%用工业酒精勾兑,全国已经出了23起集体中毒事件。

法规利剑:从“禁特供”到“打假酒”,防线早扎牢

这起案子能破,多亏三项技术创新:用区块链溯源锁定了包材供应商的数据链,跟着找到了陈某;用光谱检测5秒就能鉴别酒体年份真假;用大数据建模关联了12个省份的相似案件,串起了整个团伙。

其实法规早就把“特供”“军供”的路堵死了:2013年《关于严禁中央和国家机关使用“特供”标识的通知》,明确说不能用这类宣传;2022年六部门联合通告,全面禁止“军”字号商品流通;刑法第213-214条定得清楚,制售假酒要判3-10年。案子告破后,成都公安顺着线索又端了15处窝点,8名主犯已经移送检察院。

值得注意的是,公安部近期通报的6起典型案例里,犯罪团伙单月最高赚了330万,有的假酒成本甚至不到10元/瓶——暴利面前,总有人铤而走险。

消费警示:四招辨“特供酒”,看见就举报

真伪鉴别其实不难,记住四个点:

查渠道——正规军供品都是通过特定系统配发的,绝对不会拿到市面上卖;

看包装——要是写着“非卖品”还拿出来卖,或者编码和正品规则对不上,肯定是假的;

比价格——某品牌15年陈酿市场价要3800元,这案子里才卖350元,明摆着坑人;

验资质——扫酒瓶上的追溯码,查有没有生产企业的食品生产许可证。

执法人员特别提醒:最近出现的“三无特供酒”更狡猾,不冒商标、不伪造批号,就靠包装上的“军区”“专供”字眼暗示。消费者得记牢:凡宣称“特供”“专供”的酒类,都是违法商品!要是发现了,赶紧打12315举报。

说到底,“军区专供酒”不是什么“内部福利”,是制假售假者编出来的骗局。喝这样的酒,伤了身体不说,还助长了违法犯罪——别为了“面子”或者“便宜”,栽在这类假酒手里。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