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白酒白酒

2024-2025“特供酒”黑链深度调查:66万瓶假酒的包装套路与消费迷局

2025-09-22人已围观

2024-2025“特供酒”黑链深度调查:66万瓶假酒的包装套路与消费迷局

2024年11月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专项公告,明确从生产端到流通端全链条禁止“特供酒”制售。这场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全国已查扣假酒超66万瓶,打掉犯罪链条200余条——那些标榜“特权身份”的酒,本质不过是裹着定制包装的劣质酒精饮料。

地下作坊的“包装魔法”:低成本也能造出“高端感”

杭州某车库改造的生产窝点里,发霉的墙面与散落的爱马仕风格酒盒、鎏金酒标形成刺眼反差。执法人员披露,这类场所的基础原酒成本每斤不足15元,部分定制包装材料的价格甚至超过酒体本身。造假技术已形成专业化分工:

原料“偷梁换柱”:江苏扬州查获的2.3万瓶假茅台,用每桶1300元的低端碎沙工艺原酒,冒充成本更高的坤沙酒;

酒糟“二次利用”:山东潍坊犯罪团伙将废弃酒糟二次蒸馏,制成每瓶成本不足10元的“熟串酒”,再添加焦糖色素伪造陈酿色泽;

酒精“香精调香”:吉林查到的15吨食用酒精,经香精调配后直接灌装成“军中茅台”,单瓶生产成本仅8元。

更关键的是,产业链已形成“包材印刷-基酒供应-灌装销售”的闭环,多地出现专业化的包材交易市场。犯罪团伙普遍采用订单式生产,接单后最快48小时就能发货,完全规避库存风险。

“买假用假”的灰色逻辑:面子比真假更重要

北京海淀区检察院披露的典型案例显示,某企业主为招待客户,花15万元买了120瓶“机关特供酒”——算下来单瓶价格仅为市价1/4,最终证实全是假酒。这类交易呈现两大特征:

一是精准营销,犯罪团伙紧盯企业招待、商务送礼场景,主打“包装震慑力”;

二是知假买假,沈阳警方查获的4.3万箱假酒中,60%以上是企业复购订单。有买家坦言:“招待时看的是酒盒够不够高级,谁会当场拆开验真?”

隐蔽化升级:制售手段的“反侦查套路”

当前犯罪模式呈现三大逃避监管特征:

资质套用:利用合法酒类销售资质作掩护,在直播平台挂“小众定制酒”链接卖假酒;

暗语交易:用“军需品”“纪念版”“内部酒”等话术代替“特供”关键词,规避平台监测;

物流伪装:在仁怀等白酒主产区设置发货点,快递单标注“白酒样品”“礼品盒”,强化产地迷惑性。

六部门联动打击:成效与剩余挑战

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公安、海关等部门建立三项核心机制:

线上线下一体化监测,覆盖98%的电商平台;

物流拦截系统,在川黔等白酒运输枢纽设21个检查站;

溯源追查体系,包材溯源准确率达到87%。

截至2025年1月,累计查获假冒包材490万件,刑事立案量同比下降34%,但仍有15%的案件涉及新型隐蔽手段——比如用“定制文创酒”包装掩盖“特供”本质。

执法部门反复提醒:凡标注“特供”“专供”“内部”等字样的酒类均属非法产品。消费者买酒时要认准正规渠道,通过防伪二维码、品牌官网验证真伪,别被“特权包装”的噱头冲昏头脑——毕竟,再精致的假酒,也换不来真正的面子。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