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白酒白酒

2025年河源肖丽梅:1300年娘酒技艺,酿出乡村女性的“甜日子”

2025-09-26人已围观

2025年河源肖丽梅:1300年娘酒技艺,酿出乡村女性的“甜日子”

清晨九点,河源市东源县三红糯稻合作社的院儿里,蒸糯米的甜香裹着热气飘出来。省级非遗“客家娘酒酿造技艺”传承人肖丽梅蹲在灶边,手把手教工人把刚出锅的糯米饭均匀摊在竹匾上——这门从晋代传下来的老手艺,至今还守着选米、浸泡、蒸制等十几道核心工序没变。作为华南师大微生物专业的毕业生,肖丽梅没让老手艺“吃老本”,反而把现代科技揉进了传统流程。

选米得挑当年新米,浸泡要足足24小时,蒸饭得用松木旺火——这些刻在老辈人骨子里的规矩,肖丽梅记得比谁都清楚。但她更在意“升级”:她主导制定的《小曲糯米酒》省标,把成品合格率从68%拉到98%,酒体保质期从1年延长到3年以上。按中医“药食同源”的说法,娘酒性温味甘,能通血脉、散寒气,这门技艺守住的不仅是酒香,更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养生底气。

炙酒车间里,百余个陶瓮排得整齐,工人正用谷壳、秸秆文火慢烤。“温度波动超5℃,酒质就变了。”肖丽梅擦了擦汗,指了指墙上的梯度控温系统——那是她团队研发的成果,把炙酒损耗率从12%压到3%以下。这门跟着客家人南迁的记忆传下来的技艺,如今成了完整产业链:合作社一年消耗380吨糯米,带动周边6个村种特色糯稻,农户亩均增收1200元,不少外出打工的年轻人都回来帮着种稻子了。

生产线上75%是女性。质检员钟丽丹戴着眼镜盯着仪器,笑着说:“我在这儿拿4500块月薪,还能学做娘酒,比打工轻松,还能顾家。”合作社累计培训217名女性技术工人,其中43人靠手艺开了自己的酿酒作坊。肖丽梅建的女职工创新工作室也没闲着,孵出低糖型娘酒、即食酒糟等12个新产品——改良的黑糯米米饼保留了酒糟活血止痛的中医功效,通过电商单日最高卖3000盒,成了网上“网红零食”。

合作社没丢老法子核心,还搞了不少“新花样”:拿到防酸技术(2007年)、降糖工艺(2018年)等6项国家专利,建了非遗体验工坊,每年接待62批研学团——家长带孩子来学摊糯米饭、炙酒,周边民宿入住率跟着涨了40%。作为连任两届的全国人大代表,肖丽梅提了7份涉农建议,其中农村饮水安全的建议推动当地新建23处集中供水工程,惠及4.2万山区群众。现在,合作社展厅“广东省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的牌匾很显眼,架子上的琥珀色娘酒正通过冷链发往全国23个省市——这场老手艺和新生活的对话,还在客家山野间接着发酵。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