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白酒白酒

2020年营收骤降34.65%:高原青稞酒的寒冬与生态破局

2025-09-30人已围观

2020年营收骤降34.65%:高原青稞酒的寒冬与生态破局

2020年10月中新社的一则报道,撕开了高原青稞酒的“体面”——国内最大青稞酒企业青海互助青稞酒股份有限公司上半年营收同比暴跌34.65%,和同期贵州茅台等头部酒企的稳增态势形成刺眼反差。这场“市场寒冬”,裹挟着区域挤压、认知偏差、乱象丛生等多重难题,砸向了这个有400年历史的“高原明珠”。

省外名酒下沉,本地份额被啃食殆尽

“省外品牌的渠道像潮水一样涌进来,我们的市场就快没了!”青海省酒类行业协会会长陈文博的话里满是焦虑。以茅台为首的全国性名酒,通过价格带覆盖200-600元的核心区间,直接冲散了互助青稞酒的主力产品线——西宁多家商超的销售数据显示,同类价位里,消费者更倾向选全国品牌,本地青稞酒的销量占比已跌至不足三成。曾经扎根高原的“家乡酒”,突然成了货架上的“小透明”。

“勾兑”误读背后,是工艺认知的鸿沟

“我们做的是‘四清蒸烧’的传统工艺,怎么就被当成‘勾兑掺假’?”互助青稞酒技术总工程师喇录忠急得直拍桌子。实际上,企业采用的是“清蒸清烧四次清”古法:选料要挑无污染的高原青稞,制曲得分冬春做“槐瓤曲”、夏秋做“白霜满天星”,发酵用花岗岩窖池封80天,蒸馏要“头茬神仙酒、四次清到底”——全程得30多道工序、10多次检测,哪是简单“酒精勾调”?可消费者不管这些,西宁零售商张立吐槽:“就算厂家给进货优惠,我们也不敢多拿,卖不动啊!”

成本定价vs价值营销,利润被挤得只剩薄纸

“我们还在按成本算价格,竞品早就在卖‘情怀’和‘品质’了。”青唐城酒业负责人杨晓刚翻着账本叹气。对比全国性品牌,互助青稞酒普遍存在品牌溢价不足、价格太透明的问题——终端销售的毛利率比行业均值低15-20个百分点。威达酒业试着优化风味提升辨识度,可口感改良不是急活,得靠长期技术磨;更关键的是,消费者根本不认“高原特色”的账,好酒也卖不上价。

近80家酒企乱象,行业标准早该“扎紧篱笆”

更棘手的是行业里的“劣币驱逐良币”——中国酒业协会数据显示,青海现有近80家青稞酒企及作坊,可规模以上企业不足5家。小作坊式生产导致产品标准混乱,仿冒侵权事件年年攀升,近三年知识产权纠纷数量涨了120%。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延才敲着桌子强调:“必须建核心产区认证、完善质量追溯,再不管,整个行业都要毁了!”

海拔2700米的生态,才是最该打的“牌”

其实,互助青稞酒的“救命符”就藏在高原里——作为全球海拔最高的白酒产区(平均2700米),这里的花岗岩窖池、冰川融水、有机青稞,是老天爷赏的“酿酒资本”。技术监测显示,当地青稞β-葡聚糖含量高达5.25%,比普通谷物高出一大截。中医讲“五谷养人”,青稞这种高β-葡聚糖的作物,酿出来的酒自带温和滋养的特性,之前企业却没讲好这个故事。现在他们正和科研机构合作,开发青稞酒健康功效数据库,想把“营养酒”“养生酒”的标签贴回去。

供应链扎稳根,才能熬过寒冬

好在底子还在——互助酒企搞起“基地+农户”模式,在青海、甘肃建了1.8万亩酿酒青稞种植基地,直接带动1.1万农户年均增收5500元。2020年收购季数据印证了效果:基地青稞出酒率比普通原料高8.3%,淀粉转化效率提升12.7%——既守住了原料品质,又让农户尝到了甜头,供应链的“地基”终于稳了些。

这场寒冬里,互助青稞酒没有坐以待毙。他们攥着生态优势、传统工艺、供应链根基,试着把“高原特色”变成“市场竞争力”。能不能熬过去?要看这把“生态牌”,能不能打透消费者的认知。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