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白酒白酒
2025年跨界药膳市场:120亿蓝海背后的合规与消费迷局
2025-10-01人已围观
2025年跨界药膳市场:120亿蓝海背后的合规与消费迷局
25岁的互联网从业者李然每天下班都要绕到杭州拱墅区那家网红烘焙坊——不为别的,就为了买标着“麦冬紫苏养生包”的面制品。38元一个的面包,配料表清清楚楚写着含中药材,她笑着说:“连续熬夜加班后,吃这个至少图个心理安慰,好像真能补补似的。”可问起实际效果,她也坦言“说不上来”,但“养生”两个字,已经成了她下单的核心动力。
《Z世代营养消费趋势报告》显示,83.7%的18-35岁年轻人将“药食同源”产品列为首选养生方案。这两年,药食混搭的生意彻底火了:北京朝阳某商场的参茸吐司日销量破300份,哈尔滨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草本咖啡厅得提前三天预约,全国已有超2000家中药主题餐饮门店,30多个新中式茶饮品牌把决明子、茯苓当作核心卖点——年产值超120亿元的养生消费蓝海,就此铺开。
热闹背后,法律风险藏在细节里。北京瀛和律师事务所黄迪律师强调,现行法规对药品与食品的界限划分得很明确:2023年8月国家卫健委更新的食药同源目录,仅包含地黄、麦冬等102种可用于普通食品的物质。超范围添加中药材,就是踩红线——今年已查处27起类似案例,某网红“四物汤奶茶”因违规加熟地黄被罚12万元,1-4月全国药食违规添加案件同比激增45%。“不是加了药材就叫养生,得守规矩。”黄迪说。
更让消费者闹心的是“功效迷雾”。天津的佳乐连续吃某品牌黄精面包两周,后来才发现:面包里黄精实际含量仅0.3%。“每克黄精成本约0.5元,一个面包的药材成本不到1元,售价却要32元。”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抽检也印证问题——市面43%的“养生食品”,有效成分未达示值30%。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主任提醒,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得先摸准体质再补,可很多年轻人仅凭“熬夜”“脱发”这类模糊症状跟风进补,反而可能加重身体负担,“比如湿气重的人吃黄芪,只会更难受”。
针对乱象,监管部门今年推出三项硬措施:一是成分强制公示,必须标清药材种类及含量占比;二是功效表述设禁区,禁用“治疗”“预防”等医疗术语;三是建溯源体系,2024年底前完成200家中药材种植基地物联网改造。北京市律协食品安全委员会也给消费者支招:查“卫食健字”批号、比对食药物质目录、索要第三方检测报告。南京一家老字号药膳馆的做法值得借鉴——配备执业药师做体质诊断,复购率直接提到78%,“合规加专业,消费者才信你”。
传统药食文化撞上现代消费需求,催生了120亿蓝海,也暴露了标准缺失、监管滞后的瓶颈。当95后用面包机烤四物汤、用破壁机打八珍粉,“养生”不再是中老年人专利,可如何在创新与规范间找平衡,成了行业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关文章
- 2025年跨界药膳市场:120亿蓝海背后的合规与消费迷局
- 2025年养生实证:从黄帝内经到现代科学的5大健康密码
- 从3000人次试饮到137家签约:百年糊涂百福6的“百元十载”品质革命为何火遍春
- 2025版老中医亲授!人参泡酒3组“黄金配比”数据实测:暖身抗寒率超75%
- 2025酒精健康真相:74万癌症病例背后的“适量有益”骗局
- 2025年竹叶青酒“东方青宴”落子大同:15%年增长背后的文化与品质密码
- 2023年8月全国及南宁疫情防控深度盘点:61例本土确诊背后的防控关键点
- 选对秋果更养生!2025年这3种季节果,跟着数据吃准没错
- 2025版南北通吃的养生密码:500g糯米酿出95%吸收率的古法醪糟
- 43%vs1.05%:2024酒业直营浪潮下的利益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