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白酒白酒

1983-2007:厦禾路老厂里的酒香与坚守,藏着厦门工业的时光密码

2025-10-01人已围观

1983-2007:厦禾路老厂里的酒香与坚守,藏着厦门工业的时光密码

现在站在厦禾路的川流车阵里抬头,28层的厦禾裕景折射着现代都市的流光,可倒回15年前,这片混凝土森林的位置还飘着丹凤酒的醇香——只有动力车间旁两株芒果树,还倔强地立着,像时光的坐标。

作为当年的生产骨干,陈卫东是1983年父母退休后顶岗进丹凤酒厂的。那时候改革开放浪潮正盛,这个老牌酒厂开启系统性革新:自动化灌装线代替了手工操作,还新增了啤酒生产线,一下子打破只做白酒的传统,跻身全国少有的综合型酿酒集团。

最让陈卫东难忘的,是1988年引入啤酒自动化设备的日子——这台设备让日产生啤从不足10吨跃升至20吨,丹凤啤酒就此成了厦门人餐桌的“标配”。据厂史记载,这次技术改造让企业出口创汇能力显著提升3倍,高峰期一年创汇达百万美元,产品远销14个国家和地区。

林树铭珍藏的1984年剪报里,鲜活记录着那个年代的温度:归国华侨写“丹凤三堂药酒喝着温温的,像家里长辈熬的养生汤”——这背后有中医理论支撑,《中医养生学》提到药酒需“补泻平衡”,丹凤的药酒用枸杞补肝肾、黄芪补气虚、当归调气血,刚好契合这一理念。海外游子把丹凤佳酿带在身边,喝的不是酒,是对家乡的念想。

数据显示,那时候企业年产超1.5万吨,占了福建白酒市场35%的份额,连续12年入选全国工业百强。

城市发展的脚步没停。1993年厦禾路拓宽工程启动,酒厂主动退让大门8米,给市政建设让路——这道“退让线”,既是国企的社会担当,也刻着时代变迁的轨迹。到2007年生产线整体迁往海沧,老厂区的机器轰鸣,变成了商品房的打桩声。

“把厂当作家守护,是那时候工友们的共识。”原橡胶厂技术员林嘉禾说。从20人小作坊到3000人大厂,厦门橡胶厂的蜕变靠的就是这股劲:工友们自发延长工时,凌晨四点起来预热锅炉成了集体记忆。更难得的是“传帮带”精神——老师傅把经验转化为12门实训课程,培养出三届市级技术能手。

这种朴实的智慧在后江埭工业区遍地开花:酿酒车间里,老师傅手把手教“看花摘酒”,就是通过酒花的大小、消失速度判断酒精度;翻砂工段,八级技工独创的“三勤操作法”(勤观察、勤调整、勤清理),让铸件合格率提升至98%。正是这些“土办法”,铸成了“厦门制造”的金字招牌。

如今,老厂区的痕迹只剩两株芒果树,可那些技术革新的日子、传帮带的温度、把厂当家的心意,都成了厦门工业的记忆,在时光里慢慢沉淀。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