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白酒白酒

2017-2018鸿茅药酒事件追踪:137万退货争议与言论、执法边界的法律叩问

2025-10-03人已围观

2017-2018鸿茅药酒事件追踪:137万退货争议与言论、执法边界的法律叩问

2017年12月19日,执业医师谭秦东在网上发布《中国神酒“鸿茅药酒”,来自天堂的毒药》一文,以医学专业视角分析鸿茅药酒的成分风险与适用人群。未曾想,这篇文章引发连锁反应——2018年1月10日,内蒙古凉城警方跨省将其抓捕;1月25日,检察机关批准逮捕;4月15日,案件移送审查起诉。这场“医生质疑药酒遭跨省拘捕”的事件,瞬间击中公众对执法边界、言论自由与药品监管的敏感神经。

一、跨省管辖:合法合规还是地方保护?

凉城警方依据“犯罪结果发生地”原则主张管辖权:鸿茅药酒注册地在当地,涉案文章导致经销商退货,存在实际经济损失。但这一结论引发争议——清华大学法学院张建伟教授等专家指出,广州既是谭秦东的居住地,也是其发布文章的网络行为实施地,按刑事诉讼法规定,广州司法机关应优先管辖。有法律界人士认为,跨省执法易引发“地方保护企业”的质疑,这种担忧并非无据。

二、言论边界:“警示”还是“损害声誉”?

案件核心在于谭秦东的言论是否构成“损害商品声誉罪”——该罪需满足“捏造事实”要件。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徐松林教授明确,谭秦东作为执业医师,文章是基于专业分析的警示,并非捏造;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刘明祥教授补充,即便言论有表述争议,也应通过民事诉讼解决,公权力不应过度介入民事纠纷。换言之,用刑事手段打击医生的专业警示,显然超出了必要边界。

三、广告监管:137例不良反应背后的“边罚边批”漏洞

鸿茅药酒的争议早有端倪——2004至2017年,其累计收到137例不良反应报告,还被江苏、浙江等9省监管部门通报广告违规23次。讽刺的是,内蒙古食药监局却始终为企业开具“符合规定”证明。律师罗爱萍分析,这是监管“边处罚边审批”的系统性漏洞,导致企业屡罚不改,最终将风险转嫁给消费者。有中医专家提到,鸿茅药酒作为甲类非处方中成药,本应遵循中医“辨证施治”理念,针对特定人群使用,可过度宣传让其偏离“治未病”初衷,变成“包治百病”的神药——这种误导,才是引发质疑的根源。

四、经济损失:2000次阅读与137万退货的因果之惑

凉城警方委托的会计鉴定显示,两家经销商退货金额达137.7万元,据此认定谭秦东的行为造成重大损失。但这一结论遭质疑:涉事的杭州保康医药承认仍在正常经销该产品,甚至计划补货;吉林海山医药虽取消部分订单,却无法证明与涉案文章直接相关。更关键的是,文章阅读量仅2000余次——如此低的传播范围,能否造成百万元级损失?法律界普遍认为,这一因果关系缺乏足够说服力。

监管动态与企业现状

事件发酵后,监管部门介入:2018年4月16日,国家药监局说明,鸿茅药酒是甲类非处方中成药,含附子、何首乌等67味成分,部分为毒性中药材;同日,内蒙古食药监部门要求企业停播违规广告,补充提交安全性数据。截至目前,鸿茅药酒仍在正常流通销售。

这场公安部督办、内蒙古检方退回补充侦查的案件,留下的不仅是执法与言论边界的反思,更是对药品监管漏洞的追问——当企业商业利益与公众健康权益冲突时,公权力该如何平衡?当专业警示被视作“损害声誉”,法律的尺度又该如何把握?这些问题,恰恰是案件留给公众最核心的思考。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