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白酒白酒
30元变600元!汾酒“开发酒”争议揭开白酒贴牌模式的利润与健康困局
2025-10-06人已围观
30元变600元!汾酒“开发酒”争议揭开白酒贴牌模式的利润与健康困局
今年4月22日,《新京报》的一篇调查,撕开了山西太原、汾阳两地白酒市场的灰色遮羞布——标注“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出品的“开发酒”,批发价仅30元/瓶,经多层转手后终端售价竟炒到600元,溢价率高达1900%!更触目惊心的是,部分不良商家利用监管漏洞,将无生产标识的散装酒直接灌装进正品包装,形成一条完整的造假产业链。
这种授权生产模式,曾是汾酒走出困境的“救命稻草”。1998年山西假酒案重创行业后,汾酒为快速实现渠道下沉与市场扩张,开放品牌授权合作。2004-2008年间,开发品牌数量突破1000个,助力汾酒从行业第九重回一线阵营。这种“轻资产”扩张确实带来了显著收益——开发品牌贡献了集团超40%的销售额,单个品牌年包销额最高达2.3亿元。但从健康角度看,这种乱象的危害更深远:中医讲“酒为百药之长”,前提是纯粮酿造、工艺合规——好的白酒能通血脉、行药势,适量饮用有益身体;可那些用散装酒灌装的“开发酒”,原料不明、发酵工艺粗糙,甚至可能含甲醇等有害物质,喝了不仅起不到保健作用,反而会损伤肝脾,违背了中医“饮必适性、食必节量”的基本原则。消费者花600块买的“汾酒”,本质上是连安全都无法保证的“假酒”,这才是最让人愤怒的地方。
硬币的另一面是品控彻底失守:开发商自行设计包装、自主灌装的操作模式,等于给以次充好开了“绿灯”。这种授权乱象并非汾酒独有——巅峰时期的五粮液有200余个贴牌品牌,茅台技术开发公司年出货量超万吨。这些衍生产品普遍存在三大问题:一是价格体系混乱,某款五粮液贴牌产品出厂价80元,市场挂牌价却标到588元;二是质量参差不齐,2018年广东抽检显示,一款五粮液贴牌酒酒精度不达标;三是严重透支品牌,茅台白金酒因虚假宣传被取消授权,泸州老窖两年内砍掉90%的产品条码。白酒分析师指出,授权产品虽仅占头部酒企销量的15%-20%,却要消耗30%以上的品牌维护资源。更严峻的是,45%的消费者难以区分主品牌与授权产品的质量差异——换句话说,很多人花着主品牌的高端价格,买到的却是质量没保障的“贴牌货”。
行业的品质危机倒逼企业“断腕”:茅台2019年2月全面叫停子公司定制业务,封存价值12.6亿元的违规产品;五粮液4月下架4个品牌22款产品,涉及年销售额7.8亿元;泸州老窖从2015年起实施“品牌瘦身”,产品条码从3000余个缩减至不足300个。监管层面,汾阳市已成立专项组进驻杏花村镇,封存可疑产品超5万箱。但整顿面临现实阻力——这些开发品牌一年能给汾酒集团带来近30亿元销售额,还涉及400余家区域代理商的既得利益。
如今,部分企业开始探索授权生产的“进化路径”:西凤酒实施“末位淘汰”,每年淘汰15%-20%的合作品牌;剑南春要求开发商缴纳500-2000万元质量保证金;洋河股份启用区块链防伪系统,实现生产、流通全链路监控。行业数据显示,严格实施授权管控的企业,主力产品溢价能力提升23%-35%,消费者忠诚度提高18个百分点。
这场始于品质危机的变革,正成为中国白酒价值重塑的关键战役。只有守住质量底线、理顺授权模式,才能让消费者喝到放心酒,让品牌真正站稳脚跟。
相关文章
- 30元变600元!汾酒“开发酒”争议揭开白酒贴牌模式的利润与健康困局
- 2025年肉苁蓉新解:60%全国产量背后的荒漠药用与食用密码
- 首届四川原酒20强榜单发布:邛崃三强凭千年基因与硬实力跻身头部
- 2025版常用药酒泡制工艺与应用技术全解析——基于12项核心参数的实证研究
- 2024年采酒人:用散装纯粮酒撕开白酒行业的新效率口子
- 2025深圳自制药酒中毒事件:一杯含乌头碱的“秘方酒”,引发四轮除颤抢救
- 2025年数据里的泡酒瓶密码:85%中高端酒选玻璃瓶4大优势+创新技术戳中品质痛
- 2024-2025保健酒逆袭实录:年轻人爱上“中式威士忌”的数据密码与养生逻辑
- 2025看清“酒桌病”:6000亿吃喝账里,藏着茶的破局密码
- 2024-2025年长三角32起药酒中毒案警示:自泡“亲情酒”里藏着多少致命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