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白酒白酒

鸿茅药酒十年违法全景:2630次违规里的监管漏洞与健康警示

2025-10-08人已围观

鸿茅药酒十年违法全景:2630次违规里的监管漏洞与健康警示

从2016年开始,鸿茅药酒试水“影视植入”营销——在《我的老爸是奇葩》《中国式关系》等热播剧里高频露脸。剧中常把药酒和食品摆在一起,角色频繁饮用的场景,刻意模糊了它作为药品的本质,往保健饮品的路子上靠。这种玩法巧妙避开《广告法》第十九条的要求,既没标“OTC”标识,也没写“禁忌人群”等法定忠告语,直接造出系统性监管盲区。

作为国药准字Z15020795认证的甲类非处方药,鸿茅药酒含67味中药材,说明书明确写了“高血压患者需遵医嘱”等11类注意事项。但企业偏搞“双面操作”:一边守着药品资质,一边打保健品营销牌。比如2015年新《广告法》实施后还用陈宝国代言,被上海工商列为首案查处;营销里强调“药酒配蟹”的饮食文化,2016年营销峰会直接提“开拓餐桌市场”;更夸张的是广告轰炸,2016年单月投16.5亿元,比脑白金等保健品牌高55.9%。从中医讲,药酒本是“药食同源”延伸,但过度放大保健功能,就违背了“对症用药”的核心——它是药,还是能随便喝的饮品?

翻2008-2017年违法数据,鸿茅药酒十年违规2630次!相当于每月22次被通报。具体看:2008年59次,6省暂停销售,因篡改审批内容;2012年574次,13省暂停,因虚假功效证明;2015年单月30次,江苏暂停其销售;2016年118次,重庆查官网虚假宣传;2017年234次,云南整治。更耐人寻味的是,内蒙古食药监局期间审批1034个广告批文,2017年前7月就批234个——这是“地方批广告、全国违法、局部罚”的畸形循环。

处罚轻、收益高的失衡,是关键问题。按《广告法》第五十五条,两年三次违法该罚百万并吊销批文,但鸿茅2016年违规118次,仍拿269个新批文。2015年江苏暂停后,当月还有30次违法;2630次违法总罚款不足千万,可同期年销售额破12亿——这点处罚根本不够疼。

最揪心的是健康风险。说明书明明写了酒精和药物相互作用风险,但营销让很多人用错:一是长期喝,企业高管说“消费者形成每日饮用习惯”;二是超量用,药店促销装“三箱一年”,远超“7天无效需就医”的要求;三是人群错配,70岁以上患者占60%以上,可说明书明确“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有真实案例:北京延庆老人长期喝后身体严重不适,获赔1627元;济南高血压患者喝了视力骤降。医药咨询网站统计,2011-2017年涉及心悸、神经痛的副作用咨询超200例。中医讲药酒要“辨证施治”,不是所有人适合,更不是日常养生“万能酒”。

说到底是监管体系漏洞。“属地审批、跨区备案”机制有三个缺陷:一是备案衔接失效,25省查处信息没让内蒙古撤批文;二是处罚权限割裂,工商最多罚200万,药监没动力吊销批文;三是数据不共享,2014-2016年企业持续违法,还拿370个新批文。这折射出非处方药监管的老问题:2003年获批时没完成现代药学评价,审批松;违法成本低,企业不怕罚;跨区协同弱,没法联动管。后来国家药监局2018年启动处方药转化论证,但核心矛盾仍未解决。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