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白酒白酒

2024年梅州青溪斯红羊肉酒:3.5公斤羊肉酿1公斤酒,凭“坛闷”工艺成冬至食补顶流

2025-10-24人已围观

2024年梅州青溪斯红羊肉酒:3.5公斤羊肉酿1公斤酒,凭“坛闷”工艺成冬至食补顶流

冬至的客家灶头,总飘着羊肉酒的暖香。今年,梅州大埔县青溪镇的斯红羊肉酒厂把这口老味道做成了线上“现象级爆款”——2024年冬至前夕,他们连做12场直播,单日最高销售额冲上138万元,让全国观众都尝到了“坛闷”工艺的地道劲儿。

一碗酒藏着“药食同源”的客家进补智慧

这款羊肉酒的核心,在于严格遵循“三同”标准的特殊“坛闷”工序:选养殖满18个月的黑山羊,搭配当归、熟地、红枣等8味调脾和胃的中药材,再佐以三年陈酿的客家娘酒——每公斤成品得耗掉3.5公斤鲜羊肉。“羊肉性温能补气血,这8味中药是中医里的‘中和方’,娘酒则把香味锁得更牢,还能活血驱寒。”负责人官思林说,组合起来就是客家人传了几百年的“冬补小方子”,喝下去浑身暖,比单纯吃羊肉更温和。

12小时恒温焖制,把“稳”刻进工艺里

最考验手艺的是陶坛焖制:混合好的原料装坛后,要放进特制砖窑,保持82-85℃恒温12小时。“火候差5℃都不行,要么太柴要么没入味。”57岁的官思林演示时特意强调。为了这“稳”,他们独创温控系统,把传统工艺35%的失败率直接降到3%以内——每一坛酒出来,都是“复制粘贴的老味道”。

从牧草到成品,17个环节的全链溯源

好味道得靠“笨功夫”:所有黑山羊都来自酒厂自建基地,现在存栏7526头,比2007年多了37倍;2024年屠宰1237头,冬至前后40天的处理量占了58%。“每一块羊肉都能从牧草追到餐桌,17个环节全溯源,就是要让大家喝得踏实。”官思林说。

把“老手艺”做成带动农户的产业链

从家庭作坊到完整体系,官思林用15年搭起“种羊繁育-农户代养-标准化加工”的三级链。现在周边6个村、217户农户跟着养羊,户均年增收4.8万元。为了让更多人方便喝,他们加了纳米级保鲜技术,把保质期从90天延到180天;去年新出的300ml便携装,复购率比传统1kg装高42%——老人小孩都能揣着喝。

老客户复购超六成,东北阿姨说“开坛就是家乡”

近三年销量每年涨26%,老客户复购占比稳在67%-72%。去年冬天直播触达的人比前年多240%,转化率19.3%。“我连订三年,就认这个味。”吉林延边的王先生说,每年冬至开坛,酒香一飘就想起老家热炕头。广州陈阿姨有老寒腿,每年冬天都喝:“中医说羊肉配娘酒驱寒除湿,我喝了几年,腿没那么疼,比吃补药舒服。”

现在,这款带着客家温度的羊肉酒,已经卖去全国28个省级行政区——不是什么“网红”,是把老祖宗的手艺,熬成了现代人冬天的“暖身底气”。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