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白酒白酒
2015-2020年清宫御酒案:“宫廷秘方”外衣下,违法添加与消费迷信的双重困局
2025-09-10人已围观
2015-2020年清宫御酒案:“宫廷秘方”外衣下,违法添加与消费迷信的双重困局
2015年国家食药监总局的一则通报,直接戳破了“清宫御酒”的“皇家光环”——69种保健酒、配制酒因违法添加西地那非(“伟哥”核心成分)被曝光,这款宣称“清代秘方精酿”的酒赫然在列。事实上,早在通报前它就因非法添加被注销厂家及品牌,可直到2017年,仍有大量问题酒通过电商、社交平台及线下渠道流通,豪华版标价588元/瓶、100毫升小瓶装128元,实际成本却不足售价的1/20,利润空间堪比暴利行业。
更触目惊心的是,西地那非作为处方药,违规加入食品会引发头痛、心肌梗死甚至视力模糊、心悸等严重副作用,但虚假宣传里“宫廷工艺”“国家专利”的话术,完全掩盖了化学添加的事实。原生产商“康年华”被取缔后,库存产品没被销毁,反而流向市场;更有前员工自立门户:原销售员皮某在家私设生产线,采购包装盒和原料酒,添加西地那非制成“御酒”“御丸”靠老客源销售;深圳经销商陶某窃取配方后,以30万元转卖给温某,温某在惠州设厂批量生产;线上商家徐某夫妇同时从两人处进货,混合销售规避监管。这些窝点分散在长沙、广州、惠州,靠跨城发货、频繁换交通工具反侦查,2016-2017年间涉案金额近千万元。
案件暴露的监管漏洞很刺眼:一是黑名单效力不足,2015-2017年仍有数万瓶问题酒流入市场;二是追溯体系缺失,涉事产品没有完整流通记录,监管部门得花大量人力排查线上线下;三是违法成本过低,9名主要嫌疑人刑期集中在3-10年,却仍有2人在逃——暴利的驱动下,有人愿意赌一把。南开大学学者指出,完善药品“全生命周期”档案、让电商平台强制筛查“御用”“秘方”等关键词,才是遏制这类行为的关键。
为啥那么多人迷信“清宫御酒”?2015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才6.2%,不到发达国家同期1/3。“传统秘方”的话术精准击中了认知缺口:72%的购买者因为“清代宫廷工艺”下单;还有人忽略西地那非与降压药同服的致命风险,盲目追求“壮阳奇效”;更关键的是,51家企业的69种违法保健酒被通报,却只有31%的受访者知道这份名单。历史学者早就考证过,清代皇帝平均寿命不足40岁,所谓“宫廷养生秘方”大多含重金属或有毒成分,跟现代医学强调的“安全剂量、科学配伍”完全相反——古代的“御方”不是包治百病的神药,反而可能是催命符。
要破这个局,得靠法治和科普一起发力:对违法添加行为,得用“危害食品安全罪”顶格处罚,最高刑期能到死刑;科普要做实,通过社区讲座、短视频测试普及“保健食品≠药品”“传统≠安全”;平台要担责,要求电商给“御用”“秘方”等宣传词加风险提示,违规商家列入联合惩戒名单。到2020年,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涨到了10.56%,可保健品诈骗案发量还是以年均12%递增——这说明,破除消费迷信不是光提素养就行,得系统性推进法治与科普的协同治理。
说到底,“皇帝吃的未必科学”不是一句空话。那些贴着“宫廷”标签的保健品,本质是利用认知差赚黑心钱。要避开陷阱,先得记住:没有“御方”能包治百病,科学才是最靠谱的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