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白酒白酒

2024年1276起涉老酒案警示:七旬教师喝“特供酒”面红耳赤,家人造假化验单止住每日半斤酒

2025-09-12人已围观

2024年1276起涉老酒案警示:七旬教师喝“特供酒”面红耳赤,家人造假化验单止住每日半斤酒

去年9月,中山公园的石凳旁,退休教师张伯接过一张“养生品鉴会”邀请函——谁能想到,这薄纸片会让他陷入9天“酒局陷阱”:每天领15枚鸡蛋,第三天拿到8瓶100ml“体验酒”,最终花2980元买了2箱(8瓶)52度浓香型白酒。此后他每日喝超250毫升,直到脸涨得通红、血压波动,家人才意识到问题严重。

一场“情感+利益”的精准围猎

这场针对老人的会销,套路藏着满满的“算计”。连续9天的活动里,日均800多位老人参与,用“情感攻势+物质奖励”层层推进:企业代表先拉家常,说自己“寒门出身,靠敬老情怀做企业”,瞬间拉近距离;首日送15枚鸡蛋,次日续送,用小恩小惠培养“参与习惯”;第三天更直接,给8瓶“体验酒”——像钓鱼换诱饵,张伯一步步咬了钩,最终买的酒单价372.5元,显著高于当地同类产品均价。

家人的“柔性止损”:用假化验单戳破“养生酒”谎言

家人很快发现异常:张伯喝了一个月,面部毛细血管扩张得厉害,脸总红扑扑的,血压还忽高忽低。女儿张晓燕急了:“我爸认死理,说这酒能‘疏通血管’,常规劝说根本没用。”后来全家商量:先悄悄拿走剩下的酒,再做一份假“检测报告”——包含甲醇、塑化剂等20项指标,特意标注2000元检测费增加说服力。

报告数值“精准打击”:按GB/T10781.1-2021《白酒质量要求》,总酸(以乙酸计)需≥0.40g/L,伪造值0.38g/L;固形物需≤0.80g/L,伪造值1.12g/L;甲醇限量0.6g/L,伪造值0.73g/L。张伯看了报告彻底慌了:“原来这酒指标全不合格,再也不喝了。”

法律与中医视角:“柔性干预”为何可行?

福建信实律师事务所王律师说,这种家庭做法有三个“正当性”:一是未造成社会危害,纯内部劝阻;二是紧急避险,针对老人健康威胁;三是善意目的,维护生命健康权。“比起直接举报,这种方式老人更易接受,毕竟面子上过得去。”

从中医角度,“疏通血管”本就是伪命题——中医讲“肝主疏泄”,血管健康靠肝脏代谢与气血运行,酒精只会加重肝脏负担,根本无法“通血管”。张伯后来听医生建议,改成每天喝枸杞菊花茶清肝,血压慢慢稳定,也不再想喝酒。

防诈不是“对抗”,是“顺着老人的逻辑劝”

结合近三年涉老诈骗案件,有效干预不用“硬来”,关键是“用老人能听懂的方式”:

查资质:登录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看厂商背景,像中医看病先看“药方出处”,正规产品不会连资质都没有;

破迷信:通过中国医师协会官网查“专家”资质,别信“包治百病”的“神医”——中医治病要“辨证施治”,哪有一款酒能治所有血管问题?

讲科学:用丁香医生等平台说“白酒酒精伤肝,无养生作用”,再举市场监管总局2024年十大涉老诈骗案例里的酒局陷阱,比口头劝有用;

用巧劲:比如“价格震慑”——子女买正规保健品时故意说“这个要几千块,您买的酒都要两千多,太贵了”,触发老人“惜财”心理;或“替代升级”——给老人买更高级的正规白酒,满足“社交炫耀”需求,比如“这是某某品牌高端款,比您那瓶好多了”。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全国市场监管系统查处涉老酒类案件1276起,涉案金额3.8亿元——其中42.7%采用会销模式,和张伯的遭遇几乎一模一样。

张伯的故事不是个例,是所有老人的“照妖镜”:那些打着“养生”“敬老”旗号的酒局,本质是盯着老人的钱包与健康。而家人的干预,从来不是“骗老人”,是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把藏在“糖衣”里的“炮弹”挑出来。

现在张伯再也不买“特供酒”了,每天去公园打太极,偶尔跟老伙计说:“别贪小便宜,酒不是药,喝多了伤身!”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