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白酒白酒

2023-2024年河南酒业“公海”博弈:700亿市场里的品牌争夺与生存法则

2025-09-30人已围观

2023-2024年河南酒业“公海”博弈:700亿市场里的品牌争夺与生存法则

提到河南酒类市场,圈里人总爱用“公海”打比方——不是荒无人烟,是这700亿的大池子里,全国性品牌像远洋巨轮,本土酒企像小舢板,都在拼速度、抢地盘,谁都不敢松劲。白酒行业分析师肖竹青提出的“河南市场酒业公海”论断,恰恰点出了这片市场的张力:开放、多元,却也藏着存量争夺的残酷。

一、700亿巨量市场,引全国品牌“抢滩登陆”

2023年河南白酒消费规模突破700亿元,宴席、商务、自饮三大场景贡献均衡,从百元光瓶到千元高端的产品线全覆盖。这么大的蛋糕,谁不想咬一口?茅台在豫年销售额达50亿,五粮液也有13亿进账,可豫酒龙头仰韶的市占率仅30%,剩下的本土品牌生存空间越挤越小——用经销商的话说:“外来品牌像‘鲸吞’,本土酒企只能在缝隙里‘挣扎’。”

二、多维战场拼速度,品类渠道都在“迭代”

品类上,河南曾是酱香渗透率最高的省份(2023年达38%),2024年消费理性回归,浓香又“卷土重来”:清香品类增速维持在12%左右,兼香更猛,达到15%。汾酒抓住机会,预计2025年在豫销售额突破30亿;白云边兼香系列每年保持25%以上的增长,成了细分赛道的“黑马”。

渠道上,传统烟酒店还是主流,靠90天超快的库存周转率站稳脚跟;酒便利这类连锁品牌已经铺了2000多家终端,电商渗透率比三年前高了18个百分点。虽说团购渠道缩了30%,但大众流通体系还给本土品牌留了15%-20%的“生存缝隙”——就像中医说的“留一分正气,才有抗邪之力”,本土酒企得守住这块基本盘。

三、本土势弱遇“三重困局”,外来品牌“收割”份额

就算有“豫酒振兴专班”的政策扶持,本土企业还是难逃三重瓶颈:一是高端缺位,千元价格带被茅五牢牢垄断,仰韶彩陶坊日月星系列的认知度连头部品牌的1/3都不到;二是创新乏力,豫酒企业的研发投入普遍偏低,平均水平连茅台(年投入30亿元)的5%都不到,更关键的是,没有一家本土酒企登陆资本市场;三是品类断档,作为酱酒消费大省,河南本土没有拿得出手的酱酒品牌,习酒、郎酒这些外来者直接瓜分了25亿元的市场份额。

四、政策与市场“掰手腕”,价格场景都在“变”

省政府出台了税收减免、专项补贴等政策,可市场主导权还是在外来品牌手里:价格维度,百元价格带贡献了65%的动销量,本土品牌被迫跟名酒副牌、光瓶酒“贴身肉搏”;场景迁移,宴席市场规模缩了22%,大众餐饮场景反而涨了18%,逼得珍酒光瓶系列在单渠道就卖了5亿,玻汾的低端产品市占率提到了12%——市场变了,品牌就得跟着变,不然只能被淘汰。

五、“公海”的本质:开放与存量争夺,外来品牌占75%份额

河南市场的“公海”属性,根植于它的开放性和多元包容性,更源于存量市场的惨烈争夺:外来品牌合计拿了75%的市场份额,本土七大酒企总营收才113.89亿元。用行业观察者的话说:“这不是‘蓝海’,是‘公海’——没有边界,只有竞争。”

六、想在“公海”活下来,得懂“三维战略”+“中医平衡”

想在“公海”里走稳,品牌得构建“品质基底+差异定位+区域深耕”的三维战略。这跟中医讲的“调和阴阳”一个理儿:品质是“底子”,得像熬中药一样慢工出细活;定位是“药引”,要找到自己的独特性——比如有的豫酒试着加枸杞、山药小曲发酵,贴合本地消费者“喝得健康”的需求;区域深耕是“经络”,得扎根本地市场,像毛细血管一样渗透。正如白酒圈常说的:“开放市场里充分竞争,只有会系统打仗的,才能穿越周期。”

河南酒业的“公海”故事还在继续,本土品牌的突围之路,或许就藏在“品质、定位、区域”这三个关键词里——毕竟,在“公海”里航行,既要抗住风浪,更要找到自己的航道。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