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白酒白酒

2024年昆明羚羊角案:8万生态代价背后的濒危物种保护红线

2025-10-03人已围观

2024年昆明羚羊角案:8万生态代价背后的濒危物种保护红线

“羚羊角泡酒能降压”——郑某某信了这个民间老说法,结果用500块买来了8.5万元的生态教训。2024年12月,昆明环境资源法庭审理的他非法携带野生动物制品案,把传统养生误区与濒危物种保护的冲突,直接摊开在公众眼前。

郑某某在西藏工作时,轻信“羚羊角治高血压”的传言,花500元购入两支羚羊角制品,打算转机昆明时带回家泡酒。没想到安检系统精准识别出异常,这两支“治病药”成了违法线索。后经专业机构鉴定,一支来自国家Ⅰ级保护动物高鼻羚羊(价值8万元),另一支是蒙原羚羊的角(价值5000元)。特别要提的是,高鼻羚羊在我国野外已绝迹60年,现存仅有圈养种群,哪怕是人工繁育的制品,交易也触碰法律红线。

公安机关一开始按《刑法》第341条启动侦查,可检察机关审查后发现,郑某某主观上没有明确犯罪故意,危害后果也较轻,最终作出不起诉决定。但行政追责没“松劲”——林业草原主管部门依据《野生动物保护法》第44条,不仅没收了涉案物品,还开出17.85万元罚单——这个额度刚好是涉案总价值8.5万元的2.1倍,把“环境有价、损害担责”的理念落到了实处。

郑某某不服,以“不知道羚羊是保护动物”为由提起行政诉讼,结果法庭重点审查了三个核心问题:购买行为是否主动、制品来源是否合法、运输过程是否持续。判决说得直白:普通人应当知晓羚羊属于受保护物种,“不知道”不能成为免责理由。这个结论和2024年甘肃陈某生非法捕捞案的裁判思路一致——生态违法的认定,看的是客观行为,不是主观认知。

这起案子戳中了野生动物制品地下交易的“痛点”:过去三年我国查获的濒危物种制品案中,打着“药用”“保健”旗号的占37%,羚羊角制品的查获量还在以每年12%的速度增长。昆明环境资源法庭2021-2024年累计审理19件类似案件,早已形成“刑事打击+行政监管+生态赔偿”的三维治理模式。

其实中医里确实用羚羊角,《本草纲目》记载它“平肝息风、清热解毒”,但关键是必须来自合法养殖的医用渠道。郑某某错把“野生=有效”当真理,把非法制品当“治病神器”,最终触了法。这也给想通过野生动物“养生”的人提了个醒:养生得讲科学,更要守法律。

现在的司法体系,早把保护网织得严严实实:刑事层面,违法交易珍贵动物制品最高可判十年以上有期徒刑;行政层面,除没收违法所得外,还能处货值10-20倍罚款。像2023年四川马某某猎杀白腹锦鸡、2024年贵州郑某某非法捕猎野生动物,这些典型案例都在传递一个信号——司法机关护生态,是动真格的。

500块的买价,换来了8.5万的罚款和法律教训,这笔账真的很值。每个公民都得清醒:没有合法来源的野生动物制品,不是“宝贝”,是破坏生态的“毒药”,更是会炸自己的“法律雷”。昆明环境资源法庭用这起案子再次重申——生物多样性保护没有“不知者无罪”的例外,碰红线就得付出沉重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