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白酒白酒

2025年白酒跨界精酿观察:从谷小酒“东方白啤”看巨头创新与行业深层逻辑

2025-10-08人已围观

2025年白酒跨界精酿观察:从谷小酒“东方白啤”看巨头创新与行业深层逻辑

最近两年,白酒圈悄悄刮起“精酿风”——谷小酒推“东方白啤”、泸州老窖做百调系列、茅台卖冰淇淋,这些动作藏着酒企应对存量竞争的生存智慧。

2023年618电商大促,谷小酒拿出五周年纪念款“东方白啤”,500ml×12罐装定价109元,精准盯着年轻消费市场。这款酒由杭州千岛湖啤酒代工生产,采用未过滤蛋白质工艺提升口感爽滑度,区别于传统啤酒的欧美风味,瓶身用留白设计和书法元素强化中式文化辨识度。企业明确表示,这是五周年纪念款,暂不规划自建啤酒产线,目前销售渠道限定在线上平台。要知道2022年谷小酒白酒业务营收已突破2亿元,2023年正聚焦主业,推进浓香型新酒厂建设。

为啥白酒企业都往精酿赛道挤?根本是存量竞争太激烈。中国精酿啤酒企业数量三年间从2000家激增至6500家,京东618期间精酿品类成交额同比激增210%,美团平台“精酿酒馆”搜索量同比上涨320%,市场需求摆在那。不止谷小酒,泸州老窖连续推出百调白金/黑金版、奥普蓝等高端精酿系列;五粮液开发冰珀43果酒、德古拉预调酒等低度产品;茅台集团悠蜜蓝莓酒系列则瞄准女性消费群体,大家都在找新的增长曲线。

酒类分析师蔡学飞指出,白酒跨界主要有三个考量:一是渠道复用,重叠的餐饮终端和消费场景能显著降低推广成本;二是利润补充,精酿啤酒毛利率较普通啤酒高15-20个百分点;三是用户拓展,18-35岁年轻客群酒饮支出年均增长8.7%,是值得抓住的新群体。但跨界不是躺赢,挑战同样明显:生产模式上,代工占比超80%,像泸州老窖百调系列就由四川君安天源代工;运营差异上,啤酒终端周转要求达到白酒的3-5倍,得重构供应链体系才能跟上。

其实白酒跨界的背后,是行业正在经历结构性转变。中国酒业协会2023年中期报告显示,一是消费主体迭代,30岁以下消费者占比从2018年的18%升至2023年的37%,年轻人成了主力;二是场景分化,即饮场景占比收缩至41%,佐餐、休闲场景扩展到59%,喝酒的场景变了;三是品类融合,含酒甜品市场规模三年复合增长率达62%,消费者想要更丰富的酒饮体验。比如茅台冰淇淋,上市周年销量突破千万杯,复购率达43%;洋河微分子轻白酒瞄准“温和口感”,像中医讲的“温养”,不似高度酒刺激,年销售额突破5亿元;汾酒巧克力联名产品客单价提升28%,都是贴合新需求的有效尝试。

再看竞争格局,啤酒行业CR5超过90%,华润、青岛、百威三大巨头掌控75.7%市场份额,区域性酒企只能靠精耕细分市场突围,比如重庆啤酒在西部市场保持12.3%的年均增速。而白酒跨界企业普遍采取轻资产运营,代工模式占比超过75%,行业分析师肖竹青强调,这种模式虽能快速切入市场,但存在品控风险——代工厂产品合格率波动幅度达±15%,得盯着供应链才行。

说到底,白酒企业跨界精酿,是在守住主业的基础上,用轻资产、巧策略触达新用户、拓展新场景,应对行业的结构性变化。这不是跟风,是生存的必然选择。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