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白酒白酒

14.5度甜型黄酒的60年:龙岩沉缸酒的工艺传承与市场浮沉

2025-10-11人已围观

14.5度甜型黄酒的60年:龙岩沉缸酒的工艺传承与市场浮沉

为啥叫“沉缸酒”?因为发酵时酒醅会“三沉三浮”——等最终沉到缸底,取上层清液陈酿,才得到这瓶琥珀色的琼浆。这款闽西佳酿的历史能追溯到清嘉庆年间,最早是小池镇山谷里的手工作坊酿出来的。

它属于南派黄酒体系,却带着北派黄酒的甜型特点,做法很特别:用优质籼糯做基础,搭配红曲、白曲,再加一种特制药曲——据《龙岩黄酒酿艺志》记载,这里面有冬虫夏草等30多味中药材,专门用来糖化和发酵。每批原料都要过“三干”关:三次蒸馏提纯,把18斤原粮熬成10斤50度的米烧酒,再和糯米醅混在一起发酵。这一发酵就是俩月,出来的酒体红褐透亮,香气特别浓。而且它有18种氨基酸、丰富的维生素,龙岩当地老人常说,冬天喝一口温热的沉缸酒,浑身都暖,连手脚冰凉都缓解不少——这其实是酒里营养成分在起作用,符合中医“补气血、驱寒邪”的理论。酒精度刚好14.5度,既有黄酒的温润,又带点火烧的醇厚。

从山间作坊到国营大厂,沉缸酒的工业化始于1956年——当地13家百年酒坊合并成龙岩县酒厂,把传统工艺做了系统化升级。1963年,它第一次拿到国家质量奖金奖,成了黄酒里唯一能和绍兴酒抗衡的选手。最火的时候是1989年,年产能突破万吨,稳坐福建酒业龙头位置。2011年,它的酿艺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又拿到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当年《红色摇篮》里演过,1929年红一军团成立庆典用的就是这款酒,说明它和闽西革命史早有渊源。

可市场经济一来,传统黄酒扛不住了。90年代中期以后,沉缸酒厂因为工艺复杂、转型慢,慢慢不行了。据当年龙岩市轻工局统计,1998年沉缸酒厂产量较峰值下降92%,几乎停滞。到这一年,这个拿过24项国家级金奖的明星企业,居然全面停产了。

2007年的股权重组带来转机——香港创宏集团投了5亿,建了包含1.5万吨产能新厂区、黄酒博物馆及文化公园的工贸旅游综合体。经过设备升级和营销革新,2015年销售额回到1600万元,比改制初期涨了87%。

可复兴路不好走。比起啤酒的成本优势、白酒的高利润,传统黄酒被挤得很厉害。但沉缸酒业还在坚持“老酒新作”:一方面保留三年窖藏的经典款,另一方面开发清爽型系列适应年轻人。2020年封坛大典的互联网直播,让“三沉三浮”的酿艺又回到大众视野。

从工艺上看,沉缸酒的“甜型路线”和“药曲配方”是独特优势,但也限制了规模化——据《福建传统黄酒研究报告》,药曲发酵产生的有益微生物群落是风味关键,却没法支撑工业化量产。就像业内说的,这款酒不只是酿艺传承,更藏着闽西人“沉浮不惊、刚毅进取”的文化密码。在传统与创新之间,它还在找属于自己的平衡。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