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白酒白酒

408年酒脉传承:从公元前202年到1990年的南昌酒厂全记录

2025-10-15人已围观

408年酒脉传承:从公元前202年到1990年的南昌酒厂全记录

一、从汉代军需酒到民国作坊:南昌酿酒的千年基底

早在公元前202年灌婴筑造灌婴城时,他的部将章文就已用本地大米酿造军需酒醪——这是南昌酿酒史最早的文字印记。唐代杜牧巡查江西时,留下“青梅雨中熟、墙倚酒旗边”的诗句,真实记录下当时街头酒肆的盛景。到清乾隆年间,丁坊甜黄酒因口感醇厚被列为贡品,此时南昌酿酒作坊已突破60家,“街街漫酒香”成了老南昌最鲜活的生活注脚。(据江西人民出版社《南昌老字号厂店》产业报告)

二、从工农酒厂到国营南昌酒厂:新中国时期的产业重塑

1950年,政府注资4000元创建国营工农酒厂,两年后通过兼并复兴、义成等8家私营酒坊,正式组建国营南昌酒厂。1969年,酒厂启动十字街厂区扩建工程,把分散在广润门、棉花市等地的生产单元集中迁移——新厂区之所以能在工艺、产能、品质上实现三重突破,多亏“十八垱水濠”特有的湿润环境和微生物菌群,这成为后来南昌酒风味的核心支撑。

三、四大产品矩阵:精准覆盖不同消费需求

★甜酒系列:老南昌的“桌上常客”

主打的长寿酒(水酒)采用传统糯米发酵工艺,夏天日均消耗量超5吨,是很多家庭的佐餐酒。标志性产品百花洲糯米酒(原丁坊酒)从明代传承而来,1963年获评“省名酒”——蜜黄色的酒体里,酒精含量维持在16-18度,每百毫升含糖16-18克,入口绵甜。它在首届中国黄酒节上斩获一等奖,不少老南昌人至今还保留着“夏天喝一碗百花洲糯米酒解暑”的习惯。

★白酒矩阵:覆盖多元口感

曲香型里,南昌大曲传承1913年的工艺,60度烈性酒年销超2000坛,是老酒友的“硬通货”;1981年推出的牯岭特曲,以50度柔和口感拿下“省优产品”认证;金塔特液则是38度淡雅版,市场占有率长期保持在15%。

酱香型是南昌酒的技术亮点:灌城酒(原灌婴酒)突破了南方酱香酒的技术瓶颈,53度酒体空杯留香超12小时,1991年获北京博览会金奖,相较传统酱香酒成本降低了23%;其衍生品灌城春酒融合浓酱工艺,50度产品获全国轻工博览会铜奖。

大众型的百花洲三花酒覆盖38-54度全系,年产量峰值达6000吨,1990年获“省级优质证书”,还在鄂湘闽粤等六省免检销售,是当时的“国民白酒”。

★果酒&药酒:养生属性拉满

猕猴桃酒是16度果酒,维生素C含量可达鲜果的75%,酸甜适口;五加皮药酒则是紫红色酒体,按照中医理论,它能祛风湿、强筋骨,临床验证祛风湿有效率达到92.3%,不少老南昌人家里都存着几瓶当“家庭药箱”。

四、从82人到4000吨产能:数据里的成长轨迹

建厂初期(1952年),南昌酒厂只有82名职工,白酒年产量112.3吨,黄酒49.6吨。到1990年,酒厂已拥有4000吨灌装线、237台专业设备,那年税利总额达到134万元——算下来,34年里累计贡献税利7140万元,上交给国家的比例高达93.8%。技术团队更系统性解决了“北粮南酿”(灌婴酒)、“大米酱香”(灌城春酒)等12项行业难题,周恒刚题下“酱香撒满滕王阁”,冯牧更是称其为“南国茅台”,这些都是对技术的最高认可。

五、双线管理:让老厂焕新的关键一步

1988年邓春水接任厂长后,推出“双线管理”模式:生产端引入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次品率从5.7%大幅降到0.8%,品质稳定性显著提升;销售端建立京津粤闽鄂湘六省经销网络,渠道覆盖率提升了40%,让南昌酒走出本地市场。他个人也先后获得1985年“市劳模”、1990年“优秀厂长”称号,还当选了两届人大代表,成为老厂改革的代表人物。

30多年的发展中,南昌酒厂从国营小厂成长为江西酒业的“老字号标杆”,每一瓶酒都藏着南昌的酒脉记忆——从汉代的军需酒,到如今的经典产品,它不仅是一杯酒,更是南昌城市发展的味觉注脚。(数据来源:江西人民出版社《南昌老字号厂店》产业报告)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