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白酒白酒

2024年青浦破获百万元级制售假酒案:9人获刑背后的全链条打击与防骗指南

2025-10-18人已围观

2024年青浦破获百万元级制售假酒案:9人获刑背后的全链条打击与防骗指南

2023年9月至12月期间,一个以刘某、曹某为首的跨区域制售假酒犯罪团伙浮出水面。该团伙在外省市隐蔽设立地下制假窝点,规模化仿冒茅台、五粮液等知名品牌白酒,逐步构建起“原料采购—伪装生产—层级销售—物流代收”的完整犯罪链条。此案最终结算显示,作案四个月内总涉案金额首次突破百万元;2024年9月,经青浦区检察院以多罪名提起公诉,法院审理认定9名被告人分别构成假冒注册商标罪与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最终判处3年至2年有期徒刑不等,并处1.5万至45万元罚金。

从犯罪手法看,该团伙呈现明显分工特征。上游环节由刘某等3人主导,他们主观上明知未获品牌授权,仍专门成立公司用于制假;客观上系统性采购高仿真包装材料,组织工人批量灌装生产。经核算,这部分非法经营额达40余万元,已符合“情节特别严重”的认定标准。下游销售端则由秦某、陈某等6人运作——秦某注册B酒业公司作为掩护,陈某等快递员参与“公司化+物流代收”模式,通过虚构“内部特供酒”话术诱导消费,销售金额覆盖30万元至130万元区间,资金流水更达130万元之巨。这种将生产、销售、物流环节彻底剥离的操作,较传统制假案件更具隐蔽性。

司法实践中,不同环节的罪名认定有清晰边界。生产环节定性的关键在于三点:主观上存在制假故意,客观上实施系统性生产行为,且造成非法经营额超40万元的严重后果,故刘某等人被认定构成假冒注册商标罪。销售环节则侧重考察认知程度、经营规模与犯罪形态——秦某团队组建专业销售队伍,明确知晓商品侵权属性,依托实体公司扩大销售,最终被判定为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

对比同类案件,本案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渠道创新,借助快递员代收货款模糊资金轨迹;二是话术升级,用“内部特供”等虚假概念降低消费者警惕;三是分工细化,各环节人员互不接触却高效协作。

对消费者而言,掌握防骗技巧能大幅降低受骗风险。价格是最直观的判断依据:正规渠道茅台单瓶指导价1499元,而本案假酒以550元/箱(6瓶)出售,折合每瓶仅91元,不足正品价格的6%。品质鉴别可借助技术手段,正品茅台配备专属防伪芯片,假酒多使用普通瓶盖,稍加留意便能发现差异。需注意的是,饮用假酒不仅蒙受经济损失,更可能因甲醇等有害物质超标引发急性中毒,类似中医理论中“毒邪侵体”,易损伤肝脾功能,严重威胁健康。

对企业维权,品牌方可构建三重防护体系。技术层面,引入区块链溯源系统,如茅台“i茅台”数字平台,实现产品全流程追踪;市场监测方面,建立全国打假数据库,本案正是通过消费者投诉线索锁定制假窝点;法律维权时,可依据《商标法》第60条,对侵权商品主张1至5倍惩罚性赔偿,强化维权威慑力。

此案的查处,集中展现了我国对知识产权犯罪的全链条打击力度。从生产端的刑事重罚到销售端的精准定性,既体现了司法对知识产权保护的精细化推进,也暴露出物流环节监管的重要性——2023年国家邮政局已上线快递面单信息追溯系统,此类犯罪的可追踪性正显著提升。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