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白酒白酒

51家企业的“伟哥酒”丑闻:2025年再看保健酒行业的监管与认知痛点

2025-10-20人已围观

51家企业的“伟哥酒”丑闻:2025年再看保健酒行业的监管与认知痛点

最近翻到国家食药监总局2015年的通报,至今仍让人震惊——全国51家保健酒、配制酒企业的69款产品里,竟违法添加了西地那非(“伟哥”的主要成分)。黑龙江还有3家企业更嚣张,往酒里加了他达拉非、硫代艾地那非这些壮阳药,早就被勒令停产接受调查了。这事儿过去快十年,可放在现在看,保健酒行业的乱象,压根没断根。

为啥这些企业敢顶风作案?还不是抓住了消费者“喝酒助性”的小心思。本来“助兴”是酒的常规功能,商家一营销,直接把保健酒包装成“壮阳神器”——瓶身上印着“宫廷秘方”“快速补肾”,广告里说“喝一口就有反应”。可懂行的人都知道,这完全是误导。从中医角度讲,保健酒的核心是“药食同源”,比如加枸杞补肝肾、人参补气血,得慢慢调理才有效果。商家为了卖货,把“慢调”改成“速效”,完全违背了中医“治未病”的理念,把保健酒变成了“化学酒”。

更糟的是,这不是个别企业的“小动作”,是整个行业的“潜规则”。调查数据显示,83%宣称有“壮阳”功能的保健品,都检测出了非法添加的药物成分。消费者花着保健酒的钱,买的却是加了西药的“假酒”——连自己喝的是不是“药”都不知道,知情权被踩得稀碎。还有组数据更讽刺:一边是保健食品虚假宣传投诉量连续三年涨20%以上,一边是产品抽检合格率一直保持在97%以上。这说明啥?监管抓的是“漏网之鱼”,可消费者踩的坑,全在“没被抽到”的地方。

为啥企业敢这么干?因为监管有“漏洞”。咱们其实有严格的制度——注册备案双轨制、原料目录管理,可执行起来差了口气。比如抽检覆盖率,还不到生产批次的15%——相当于100个批次里,只查15个,企业当然敢“赌一把”。还有处罚力度,药品领域违法成本很高,可保健食品的处罚金额,均值比药品低62%。这次涉事的51家企业里,34%都持有正规保健食品批文——拿到证了,反而觉得“万事大吉”,后续生产根本不按规矩来,审批和监管完全脱节,这不就是“严进宽管”的后果吗?

可就算监管严了,要是消费者自己认不清,还是会掉坑里。最根本的问题,是大家对保健酒的认知错了。好多人把保健酒当“神药”,觉得喝了能治性功能障碍、高血压,其实压根不是。临床研究早证实了,传统保健酒里的动植物成分,没有直接改善性功能的物质,所谓“壮阳”全是靠偷偷加的西药。我邻居张叔就是例子,信了某款保健酒“三天见效”的宣传,天天喝,结果血压飙升到160,去医院一查,就是里面的西药成分搞的鬼——他本来想“养生”,结果变成了“养病”。中医说“是药三分毒”,保健酒首先是“酒”,酒精本身就伤肝,再加西药,简直是“双重伤害”。

现在监管也在调整——《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明确说,保健食品不能和药品混放,经营者得严格核对标签;2023年“百日行动”,全国查了5.8万件保健市场违法案件,案值33亿。可要真正解决保健酒的问题,光靠监管还不够。得让消费者明白:保健酒不是药,别指望它治毛病,就是普通食品而已。不然这个超4000亿的产业,永远都在“治乱循环”里打转。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