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白酒白酒

2020年东莞十大违法广告案:26万罚没款撕开行业虚假宣传的“遮羞布”

2025-10-21人已围观

2020年东莞十大违法广告案:26万罚没款撕开行业虚假宣传的“遮羞布”

2020年3月19日,东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一次性公布首批十大违法广告典型案例——这波通报不是“走过场”:累计罚没款超26万元,医疗健康领域占了6成以上,妥妥的违法“重灾区”。从涉疫物资到养生器械,从房地产到电商,这些案例把常见的虚假宣传套路扒了个干净,也把监管的“零容忍”亮得明明白白。

药品、防护用品:借“疫情”打擦边球的“歪招”

元某大药房的“小聪明”栽了:他们违规张贴印刷广告,把普通复方金银花颗粒和双黄连口服液强行关联,宣称能“抑制病毒”——可药品说明书明明只写了适用于风热感冒等基础病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十七条“非药品不得宣传疾病治疗功能”,监管部门直接罚了3000元。

同样蹭疫情热度的还有启某劳保:非医用口罩页面违规用“防病菌”“防流感病毒”等医疗术语,混淆了“普通防护”和“医疗防护”的边界,最终罚5000元——这波操作,就是监管部门对疫情初期防护用品乱象的“快速反击”。

养生、保健:“伪科学”背书的“坑人把戏”

养生领域更藏着“玄乎其玄”的套路。弘某扬健康卖远红外产品,居然宣称“溶脂瘦身”;还有食品暗示能“修复肾脏”,甚至用“军工技术”当虚假背书。要知道,中医讲究“辨证施治”“药食同源”,调理得讲科学依据,哪能靠“吹概念”?这家店最后吃了10万元顶格处罚,成了当天罚得最重的案例。

福某鞋业更离谱:普通鞋垫敢标“治疗糖尿病”——这完全违背了“普通商品不得宣称疾病治疗功能”的红线,根据《广告法》第十七条,被罚7376元。数据也显示,健康产品违法广告量同比激增43%,早成了监管重点盯着的“靶子”。

房产、电商:“夸大其词”的营销套路

房地产领域的“捆绑营销”也被戳破:泰某地产虚构“凯达华庭3期”概念,把独立楼盘绑在一起宣传,领了当日最高罚单97653元——这套路,就是用“假概念”骗购房者掏腰包。

电商平台的“数据造假”更常见:摩某斯科技在阿里店铺虚构“年营业额超2000万”“500平方米厂房”,还违规用“销量领先”这种绝对化用语,被罚25720元——高罚款背后,是对“吹牛皮做电商”的严厉打击。

还有这些“没想到”的违法点

认证造假、资质夸大、封建迷信营销……这些“小众”套路也没逃过监管:民某机械厂在官网标“IOS1400认证”“F四星标准认证”,全是假的,罚5060元;康某模具持有省级高新企业资质,却敢说“国家级”,罚25000元;希某电商在普通饰品页面用“开光加持”“驱邪避灾”迷信话术,罚1万元——连“神神叨叨”的营销都不让搞,监管真是“无死角”。

东莞市市场监管局强调,接下来会持续盯着医疗、食品、房地产这些重点领域,用“违法主体黑名单”“典型案例公示”这套组合拳,把违法成本提上去。统计显示,涉事企业平均每家被罚2.6万元,比上年涨了17%。消费者要是发现违法广告,直接打12315举报——虚假宣传的“套路”,再也藏不住了。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