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白酒白酒
三年破12亿!梅见用标准和匠心熬出的青梅酒生意经
2025-09-20人已围观
三年破12亿!梅见用标准和匠心熬出的青梅酒生意经
从0到12亿,梅见只用了3年——这个江小白创始人陶石泉二次创业的青梅酒品牌,已经在低度酒赛道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在白酒行业,10亿量级只是入门。”梅见事业线总经理张阳曾对《21CBR》坦言,“我们更在意的是,把品质护城河挖得再深一点。”
把根扎进产业链:从青梅种植到冷链的全链路把控
梅见的底气,早早就埋进了上游产业链。2014年,他们就启动青梅酒基础研究,直到2019年产品上市前,用五年时间锁定了广东普宁、四川大邑、福建诏安、云南洱源四大核心青梅产区。青梅的天生特性,曾让产业化举步维艰:果酸含量高达6.4%(是柠檬的2.3倍),传统白酒发酵工艺根本无法适配;民间常用的浸泡法,虽能提风味,却总逃不过口感不稳定、品质参差的宿命。
“文化记忆要唤醒,产品标准必须重建。”张阳说。梅酒研究院院长李恒光带着团队做了1700多次风味测试,最终选出10种适配梅果——比如普宁青梅,果径达35mm、糖酸比稳定在1:3.2,刚好匹配原味酒体的清甜感。采收环节,梅见不用机械,全靠人工挑拣:虽然效率比机械采收低40%,但能把果实破损率控制在3%以下。采摘后6小时内必须预冷,运输全程维持0-4℃恒温——每一步都在锁鲜,不让青梅的风味流失。
标准化攻坚:用“笨功夫”定行业规矩
生产车间的“慢”,更显梅见的匠心。横断山脉的陡峭种植环境,倒逼他们定了更严的标准:传统“竹竿击落”采收被彻底放弃,改用6轮人工筛选——先剔破损果、未熟果,最后只剩完整度超97%、成熟度达90%的优质果,淘汰率高达28%。陶坛陈化时间比行业平均多一倍,足足180天,就是要让酒体更醇厚。
2022年3月,梅见主导制定的《青梅酒》团体标准正式实施,第一次把糖度、酸度、酒精度等23项关键指标写进行业规范。市场给了最直接的反馈:经典款“白梅见”连续三年稳坐电商平台梅酒类目销冠,2022年天猫市占率达56.5%;定价598元/瓶的高端线“蓝梅见”,首月也卖出了3000瓶预售成绩。有消费者说,喝梅见的酒,能尝到青梅本身的清甜,没有刺鼻酒精味——这就是标准化的力量。
渠道破局:线下场景里的“酸甘化阴”生意
梅见的渠道策略,跟很多低度酒品牌反着来:不抢
相关文章
- 三年破12亿!梅见用标准和匠心熬出的青梅酒生意经
- 2025秋日微醺指南:雅大酿酒师揭秘6类酒局雷区与18条健康饮酒细节
- 2025年鸿蒙酒管“三送”防暑行动:用量化数据织密一线清凉保障网
- 2025年台州特大假供酒案揭秘:140万“特供梦”背后,是虚荣心喂大的畸形产业链
- 2024年湖南省中医院返聘专家养生实证:三位高龄中医的“精准健康术”
- 1800年程酒技艺、37位古法匠人:资兴醉客的酒里江湖
- 16元牛栏山年销超10亿瓶:2023-2024年工薪阶层酒桌消费账
- 87年中华老字号至宝酒业携手合肥文若数字化营销激活健康酒产业新动能
- 2025白酒渠道震荡期生存密码:5组数据揭开经销商与消费者的应对逻辑
- 2025年广东零食抽检:20批次问题食品上“黑榜”,3类隐患需重点避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