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白酒白酒
2017年黄酒行业全景:198亿规模下的地域之困与并购突围
2025-10-03人已围观
2017年黄酒行业全景:198亿规模下的地域之困与并购突围
当白酒、啤酒板块纷纷迈入增长新周期时,传统四大酒种之一的黄酒,却显露出明显的发展疲态——198亿,这是2017年国内规模以上酒类企业中黄酒的销售额,占比不到整个酒类市场的3%,甚至低于新兴保健酒品类。会稽山(601579.SH)当年的财报最能说明问题:营收12.9亿元,同比增幅22.73%,但剔除并购的乌毡帽酒业、唐宋绍兴酒并表贡献,内生性增长几乎可以忽略。这种困境不是个案,而是整个黄酒行业的“集体焦虑”。
困在“产地即销地”的魔咒里
黄酒的“地域性”像道无形的墙。以会稽山为例,2016年其省内市场贡献7.6亿营收,省外仅2.8亿,且省外毛利率比省内低9.2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卖同样的酒,省外赚的钱少近一成。更宏观的产业数据更直观:江浙沪区域贡献了全国78%的黄酒消费量,山东、安徽等次核心市场加起来才占15%不到。“黄酒企业的战略纵深一直局限在‘包邮区’。”酒类分析师蔡学飞指出,对比白酒企业全国化跑马圈地的策略,黄酒企业更愿意守着存量市场做深度开发,结果就是产品价格长期上不去:1997年古越龙山5年陈售价174元/箱,与当时茅台的价差不足15%;如今,两者价差已经扩大到30倍。
资本进场,头部企业开始重构生态
变局始于2016年的资本躁动。会稽山率先开启并购浪潮,两年内拿下乌毡帽酒业、唐宋绍兴酒、塔牌酒业,累计投入超12亿元;古越龙山则通过收购泸州老窖部分资产,把触角伸到了西南市场。这种横向整合很快见到效果:三家上市黄酒企业营收总额从2014年的28.3亿涨到2017年的35亿,行业CR3(前三名集中度)提升至17.5%——规模效应开始显现。
政府层面的动作也在加速行业洗牌。绍兴市政府主导的产能优化工程,计划把本地黄酒品牌压缩至15家以内,倒逼中小企业要么搞技术升级,要么走资产重组的路子。金枫酒业这类区域龙头更灵活,2015年收购无锡振太酒业,直接把产能复制到江苏,三年时间就把江苏市场份额提升了8个百分点。
破同质化:产品向中高端走,渠道往新场景钻
要解决“千酒一味”的问题,得从产品端和渠道端双向发力。产品上,头部企业把研发投入强度从1.2%提到2.8%,中高端产品占比突破40%——古越龙山的“国酿”系列终端价突破500元,会稽山的“兰亭”系列跟进,一起搭起了高端产品矩阵。从中医角度看,黄酒性温、味甘辛,归肝、脾、肾经,能散寒除湿、通经络,本来有“液体蛋糕”的养生优势,但之前企业没把这个差异化用起来,现在终于开始在高端产品里强调“健康属性”。
渠道方面,1919等新零售渠道的占比从5%涨到12%,线上销售额年复合增长率达57%——年轻消费者越来越习惯在线上买黄酒,企业也得跟着调整触达方式。
行业洗牌:小厂出局,头部企业在重塑价值链
现在的黄酒行业,400多家生产企业里,规模以上企业只有115家,近三年累计淘汰产能28万吨。消费升级叠加资本驱动,有技术储备和资金优势的头部企业,正在通过系统性整合重构价值链——比如会稽山并购后,把乌毡帽的渠道和唐宋的产品线整合起来,覆盖更多消费场景;古越龙山收购西南资产后,把浙江的中高端产品带到了新市场。
说到底,黄酒行业的突围,既要打破“只能在产地卖”的地域限制,也要解决“大家卖一样的酒”的同质化问题。而资本推动的并购重组,正是当下最有效的破局路径——毕竟,只有先把规模做起来,才有底气去做产品升级和渠道创新。(注:文中数据均来自2017年中国酒业协会统计及上市公司财报)
相关文章
- 2017年黄酒行业全景:198亿规模下的地域之困与并购突围
- 2025特供酒全链禁令落地:从生产到消费的闭环治理与造假乱象拆解
- 2025年减肥避坑必看:8个“伪健康”食品陷阱,用数据和中医思维拆穿谎言
- 2017-2018鸿茅药酒事件追踪:137万退货争议与言论、执法边界的法律叩问
- 2025数九寒天9段养生法:用数据撑住的全周期健康方案
- 1死2伤!2022年宾阳自制药酒惨剧:断肠草藏在“养生酒”里的致命杀机
- 2025年饭后养生实证指南:5大禁忌避坑+1个靠墙站动作,3个月体态改善89%
- 2025北大12年追踪51.2万国人:每天10g酒精能延寿?但这些红线碰不得!
- 2023年酒业关键动向:五粮液千元带强化、汾酒聚焦核心,渠道治理成行业共识
- 2025粮价亲民下的酒企选择:30年匠人揭勾兑酒存续逻辑与纯粮选购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