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白酒白酒

从1917年胡适婚宴到2018年非遗:徽州甲酒的工艺与文化传承

2025-10-06人已围观

《从1917年胡适婚宴到2018年非遗:徽州甲酒的工艺与文化传承》

1917年12月30日,刚留美归国的胡适,和守候十三年的江冬秀在徽州绩溪办了场新式婚礼。这场备受瞩目的婚宴上,胡适特意让家人去绩溪县挑“甲酒”招待宾客——三天前他给母亲的家书里还写着:“吾乡无好酒,可到绩溪县挑些酒来,县中之‘甲酒’,甚不恶也”(《胡适家书》123页)。

这位新派学者对传统酒饮的考究,和早年经历脱不了关系。传记资料记过,14岁订婚后去上海求学的胡适,曾因酗酒闹事被拘留。母亲冯顺娣屡次劝他“滴酒不入”,1912年6月18日的家书里还特意强调这事,但胡适对酒品鉴的雅好,从来没减过。近代知识分子的文化认同矛盾,就藏在这种“想拥抱新思想,又舍不下旧味道”的选择里。

胡适选甲酒,是对徽州传统工艺的认可。传统甲酒酿造讲究“三斤糯米酿一斤酒”——相比普通米酒(一斤米兑水出一斤酒),浓度显著提升。因为要两次投料,徽州民间称其“双料酒”,后来还衍生出三甲至六甲的梯度品类,等级越高工艺越复杂。同治年间《许春和号酿酒登记》里,详细记了四甲、六甲酒的糖色配比与发酵周期,这种系统性工艺记录,在当时地方酒品中并不多见。

清末的徽州,甲酒早融入生活方方面面。据刘汝骥《陶甓公牍》载录,当地酒类消费中,土酿甲酒占比达50%,是名副其实的“民酒”。祭祀时甲酒更缺不了:棠樾鲍氏宗族祭祀,会给执事发刻着“甲酒半壶”的竹制胙筹(现存黄山故园徽州网);1887年休宁世忠祠账簿显示,清明扫墓要备十六壶甲酒,犒劳帮忙的船工与伶人。不管是家族仪式还是公共活动,甲酒都成了连接情感的文化符号。

更特别的是,甲酒的“耐存”特性,让它承载了时间的味道。和赣南客家黄酒(酒精度<10%,即酿即饮)不同,徽州甲酒靠独特封缸工艺能长期贮存——陶坛泥封三年的甲酒,是公认上品。中医认为,酒中氨基酸能补气血、强筋骨,现代检测显示,陈年甲酒氨基酸含量可达0.6g/L,显著高于普通黄酒。过去老人常说“喝口陈甲酒,冬天不怕冷”,就是对这种营养价值的朴素认知。

即便到当代,甲酒的文化韧性仍在。2018年绩溪非遗普查发现,还有7家作坊延续古法酿造,年产约30吨甲酒,主要供给民俗活动与文化旅游。这种带着婚俗记忆、祭祀温度、商贸往事的“液体文化遗产”,还在持续见证徽州社会的文化传承。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