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白酒白酒

2025年自制药酒中毒警示:65岁老人喝“秘方酒”险丧命,0.2毫克乌头碱成“索命符”

2025-10-06人已围观

2025年自制药酒中毒警示:65岁老人喝“秘方酒”险丧命,0.2毫克乌头碱成“索命符”

65岁的陈伯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为缓解中风后左手持续麻木泡的“强身药酒”,会变成差点要他命的“毒汤”。广医三院急诊科副主任胡峻岩回忆起当时的抢救场景仍心有余悸——陈伯送进医院时,全身冷汗浸透衣衫,收缩压仅70mmHg、舒张压跌至40mmHg,已经出现休克前兆,还伴随严重心律失常,急救团队当即启动中毒应急方案。

这场生死危机的源头,要追溯到两个月前。陈伯听朋友推荐,自行购买生川乌、生草乌泡制药酒,想着“强身健体”。初期每日小酌并未出现异常,可近期加大饮用量后,毒性突然发作。幸好ICU团队通过连续48小时的血液净化治疗,才将体内毒素逐步排出。目前陈伯虽脱离生命危险,但脏器功能仍需密切监测。

“生川乌、生草乌的毒性堪比‘天然毒药’,即便经过炮制,其中含有的乌头碱成分仍具有致命风险。”广医三院药学部主管中药师曹礼慧指着检测报告解释,仅0.2毫克的乌头碱就能引发中毒,而陈伯所用生药材的毒性含量,比安全值高出300倍。

这种因自制药酒中毒的案例并非孤例:苏州近期连续收治6例自制药酒中毒患者,检测均显示乌头碱超标;云南还有一位患者因长期饮用三年陈酿的香樟木泡酒,导致黄曲霉毒素中毒,体重暴瘦55斤。

针对这些乱象,专家特别划定了三条不可触碰的安全红线:第一,药材必须来自《食药同源目录》,川乌、草乌等28类剧毒中药材严禁用于泡酒;第二,配伍需科学合理,87%的中毒案例正是源于不当药材组合,建议泡药酒前咨询专业中医师;第三,制备要规范,市售预包装药材的重金属合格率达到98.6%,而自采药材的污染风险比市售药材高出23倍。

“很多人存在认知误区,觉得药材浸泡时间越久,药效越好,这其实是错误的。”曹礼慧翻开近五年的病例档案介绍,收录的127例药酒中毒案例中,81%发生在浸泡三个月以上的情况。结合中医“中病即止”的理论,药酒并非“越陈越香”——检测数据显示,随着浸泡时间延长,乌头碱等毒素的析出量呈指数级增长,第90天的浓度能达到首周的17.8倍,反而会增加中毒风险。

目前,市场监管部门已加强对药酒生产销售的巡查,重点查处三类违规行为:无证经营药酒(占近年中毒事件的63%)、虚假宣传疗效(某电商平台已下架327件相关违规商品)、非法添加毒性成分(2024年抽检不合格率已降至2.1%)。

万一不小心喝了问题药酒,该怎么急救?专业医师给出三点关键指南:第一,出现口唇麻木、心慌呕吐等前驱症状时,立即催吐并保存好残留药酒;第二,送医时携带浸泡用的药材样本,可将毒理检测时间缩短60%;第三,避免同时服用其他药物,防止毒性叠加引发更严重的后果。

苏州大学司法鉴定中心的数据显示,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后,乌头碱的检测准确率已达100%,但预防永远比治疗更重要。正如中医常说的“是药三分毒”,守住“不采、不制、不饮”这三不原则,才是守护健康的终极防线。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