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白酒白酒

2025睡眠警示:39%女性靠酒助眠陷恶性循环,梅雨季CBT-I比酒精管用62%

2025-10-09人已围观

2025睡眠警示:39%女性靠酒助眠陷恶性循环,梅雨季CBT-I比酒精管用62%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身医学科侯正华副主任医师的门诊里,藏着不少“以酒助眠”的隐形患者——来看失眠的女性中,39%都有睡前喝红酒的习惯。最典型的是位离异带俩娃的妈妈,一开始150ml红酒就能哄自己睡着,可慢慢得加量到750ml/天,不仅每晚睡前哭3-4次,半夜还总醒,一小时醒一次。北京公安医院彭志平医师早点破过这层窗户纸:“睡前喝红酒助眠是假象!酒精刚开始像镇定剂,让你快速‘瘫’倒,但很快就露馅——它会搅乱睡眠节律,深睡眠少了,浅睡多了,根本没睡踏实。”侯正华团队的研究更直白:持续喝酒的人,深睡眠时长缩了42%,快速眼动期(REM)睡眠碎得跟拼图似的,多了57%。更要命的是,65%本身有情绪问题的失眠患者,越喝酒越焦虑抑郁,陷入“失眠→喝酒→更糟”的死循环。中医也讲,酒性辛温,助湿生热,会扰动心神——看似容易入睡,其实是把阳气“浮”在体表,没法沉下来养阴,结果就是睡不沉、老醒。

更危险的是“镇静药+酒精”的组合。临床数据吓一跳:同时用助眠药和酒精的人,呼吸抑制风险比普通人高8.3倍。就像货车司机张先生,每天喝300-400ml白酒(约50度7-8两),再叠艾司唑仑这类长效药,夜里血氧饱和度能掉到85%(正常得>94%)。侯正华强调,这俩凑一起简直是“协同作乱”:咽喉肌肉松得厉害,吐的时候连呕吐反射都没了,容易呛到肺里;肝脏代谢酶活性被压了60%,药物和酒精都堆在身体里,转氨酶升高(ALT>80U/L)的人占71%,得心脑血管病的风险比普通人高3.2倍。

梅雨季的睡眠更是“雪上加霜”——一是日照少,日均只有1.2小时,褪黑素分泌比平时晚4.6小时,人更难困;二是湿度总超85%,入睡时间要多花38分钟,躺床上翻来覆去熬着。侯正华团队给了套“三维救急法”:生理上,短效助眠药(唑吡坦、佐匹克隆)最多用28天,别长期依赖;要是两种失眠缠一起,就用曲唑酮(每天50-150mg)加光照疗法。行为上,每天10-11点晒30分钟5000lux以上的太阳,补补光照;睡前90分钟关手机,别让蓝光“压”住褪黑素。环境上,卧室温度保持24±1℃,湿度50%-60%,用遮光率99%的窗帘,再加40-50分贝的白噪音,把睡眠环境“锁死”。

其实比起喝酒,认知行为疗法(CBT-I)才是“正解”——能让睡眠效率提高62%,还没有依赖风险。侯正华提醒:要是失眠超过3周,或者总觉得情绪低落、对什么都提不起劲,赶紧去心身医学科查查,别等恶性循环形成了再治。

侯正华 副主任医师

湖南路院区周四全天坐诊

擅长:抑郁症共病失眠、双相情感障碍

特色:用fMRI做脑网络靶向治疗,精准调睡眠结构

(注:文中案例及数据均来自临床匿名诊疗实践)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