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白酒白酒

从99.3%合格率到42%搜索增长:第三届崆峒黄酒节的70年匠心与文化共振

2025-10-10人已围观

从99.3%合格率到42%搜索增长:第三届崆峒黄酒节的70年匠心与文化共振

第三届崆峒黄酒节恰逢酒厂70周年,把“透明工厂”直接搬到了公众眼前——核心生产区首次系统性开放,让参观者沉浸式触摸黄酒的酿造脉络。不少人捧着刚榨出的原浆酒基浅尝,未勾调的酒液里,黍米的甜香裹着窖池发酵的醇厚扑面而来;从窖池分层发酵到蒸馏取酒,34道关键工序一步步铺陈开,连酿酒师傅擦汗时对温度的把控,都藏着“不差毫厘”的讲究。

这家深耕西北的酒企早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关键工艺参数合格率连续5年稳稳维持在99.3%以上。这份对细节的“偏执”,让崆峒酒攒下了“甘肃老字号”的底气——不是靠营销话术堆出来,是每一滴酒都经得起工艺的推敲。

除了看“怎么酿”,黄酒节的文化对话更戳人。中医、食品科学领域的专家围坐,把黄酒的养生门道讲进了年轻人的心里:中医研究院李教授翻着《本草纲目》解释,“黄酒性温,能通经络、行气血,崆峒黄酒用的本地黍米本就健脾养胃,再加泾河深层地下水的柔化,喝下去暖到胃里,秋冬手脚冰凉的人坚持喝,慢慢就能缓过来”。有位营养学专家举了真实案例:一位常年畏寒的老顾客,每天喝一小杯崆峒黄酒,半年后体检血脂降了15%,“这就是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在帮着调节身体”。

更妙的是“视觉+文化”的碰撞——平凉摄影家协会用187幅作品,把酿造的烟火气拍成了诗。《窖池光影》组照里,黑陶窖池壁反射着蒸汽的光,像把传统工艺的魂儿凝在了镜头里,这组作品直接拿下2021年“丝路记忆”摄影大赛金奖。当这些照片传到网上,崆峒黄酒的搜索量猛地涨了42%,年轻人关注的比例也往上跳了19%——原来老工艺也能这么“抓眼球”。

说到底,崆峒黄酒的“根”在原料与工艺的双重坚守:选本地特产黍米(大黄米),淀粉含量高、自带粮香;用泾河深层地下水,软度高、无杂味;再结合现代生物技术,把北方黄酒的古法精髓原封不动复刻出来。酿好的酒呈琥珀光泽,倒在杯里挂杯明显,入口醇润爽滑,咽下去喉咙还留着淡淡的回甘。检测显示,它的氨基酸含量远超行业平均水平,营养价值比普通酒类高出一截。2018年“青酌奖”评选中,这款酒的感官评分超过83%的参赛产品,成为西北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黄酒品牌。

70年的匠心没变,变的只是让年轻人读懂黄酒的方式——从窖池边的讲解到镜头里的故事,从中医的养生课到网络的搜索量,崆峒黄酒把自己的“老底子”,变成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文化密码。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