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白酒白酒

2020年肇庆这起野生动物案:9800元赔偿背后的“三位一体”保护密码

2025-10-15人已围观

2020年肇庆这起野生动物案:9800元赔偿背后的“三位一体”保护密码

“没需求就没伤害,守护野生动物得从日常小事做起。”肇庆市高要区人民检察院近期办理的刘某某非法收购野生动物刑附民公益诉讼案,让参与庭审观摩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忍不住感慨——很多人不知道,那些所谓“能养生”的野生动物制品,藏着法律红线与生态风险。刘某某就是听信“褐翅鸦鹃(俗称‘毛鸡’)炖酒能祛风湿”的老说法,才走上非法收购之路,最终得不偿失。

一起案子,撕开“养生需求”背后的违法链

2019年3月,刘某某通过肇庆高要白土镇两个市场,非法买来3只褐翅鸦鹃、1条银环蛇,还在野外捕获眼镜蛇、过树榕蛇各1条,打算把这些野生动物做成药酒“补身体”。可他没意识到,自己买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褐翅鸦鹃,以及银环蛇、灰鼠蛇、舟山眼镜蛇等“三有”保护动物,早已被列入生态保护“黑名单”。经肇庆市濒危野生动物救助中心鉴定,这批动物合计造成生态环境损害9800元——这不是“养生”,是对生态的直接破坏。

从刑事打击到民事追偿,一套组合拳治根本

2020年6月5日,公安机关把案子移送检察院审查起诉。检察机关全面梳理证据后,7月2日以非法收购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对刘某某提起公诉。走完法定诉前公告程序,见没有适格主体站出来起诉,7月21日检察院同步启动刑附民公益诉讼,既要求追究他的刑事责任,也索赔9800元生态损害赔偿,还让他去市级媒体公开致歉。庭审中,刘某某当场认罪悔罪,认可所有诉求,法院最终支持了检察机关的全部主张。

2020年肇庆样本:“三升一降”里的保护实效

这起案子不是孤例。2020年,肇庆检察机关办理野生动物保护领域案件,呈现出清晰的“三升一降”态势:公益诉讼立案数同比涨了210%,生态损害赔偿追偿额增长178%,公开听证案件占比冲到82%;而同类犯罪发案率下降了37%。高要区检察院更把这种模式用到极致——全年办了5起同类案件,累计追偿生态损失12.73万元,还推动建立起跨市场监管、林业、公安的3项协作机制。

区别于传统“只打刑事官司”的做法,肇庆检察机关用《民事诉讼法》第55条及“两高”司法解释,搞“一案双查”:既查刑事犯罪,也追民事赔偿。数据能说明效果:2020年肇庆野生动物保护公益诉讼中,诉前程序适用率86%(比上年高24个百分点),赔偿金执行到位率100%,修复周期缩到45天;公开听证占比从18%跳到65%,老百姓能直接参与监督,司法透明度一下子提上来了。正如法学界关于公益诉讼的研究提到,这种“刑事打击+民事追偿+生态修复”的三位一体模式,把违法者的“代价”拉满,从根上减少再犯可能。

从“旁观者”到“参与者”,案子之外的社会涟漪

庭审不是终点,而是普法的起点。自庭审观摩制度推行以来,肇庆市检察机关组织了12批次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走进法庭,收集到23条关于完善野生动物保护的改进建议。配套的“以案释法”专项行动走了17个乡镇,超过5万人次听讲座、看案例——越来越多人明白,“用野生动物做药酒”不是“养生”,是违法。结果涉野生动物违法线索的举报量同比涨了320%,老百姓从“事不关己”变成“主动举报”,这才是保护最坚实的群众基础。

这起案子的意义,远不止于惩罚一个刘某某。它让“生态保护不是口号”变成现实:用数据算清生态账,用法理划清边界线,用群众参与筑牢防护网。当“没需求就没伤害”从感慨变成行动,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才会真正安全。(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柳卓楠 审签:张德钢 实习生:潘颖彤 注:核心数据源自司法机关公开文书及工作报告,案件细节经脱敏处理;生态损害赔偿标准参照《野生动物及其制品价值评估方法》执行)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