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白酒白酒
2018-2020年广东酒类市场变局:洋酒从高峰滑落与酱酒的替代逻辑——基于渠道、消费与数据的解析
2025-10-16人已围观
2018-2020年广东酒类市场变局:洋酒从高峰滑落与酱酒的替代逻辑——基于渠道、消费与数据的解析
保乐力加的中国区销量里,有一半都来自广东——其中广州又占了广东市场的40%。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窗口,广东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成了洋酒进入中国的第一站。当年香港、台湾商人带来的干邑消费习惯,叠加1998年山西假酒案引发的对白酒品质的担忧,高端商务场合逐渐开始用洋酒替代白酒,这也开启了广东洋酒市场的早期增长。
2018年酒类进口量冲到237万千升的峰值,可第二年就骤降32.9%到了159万千升。有意思的是,整体下滑的背景下,烈性洋酒反而实现了34.3%的增幅——据《2019-2020年中国烈性酒进口报告》显示,这一增长主要源于两个因素:一是进口基数本来就小,2019年烈性洋酒进口量才0.4万千升;二是马爹利鼎盛(售价300-400元)、雨燕VS(约200元)这类头部品牌,持续往更基层的渠道铺货,带动了销量上升。
夜场贡献了洋酒60%以上的销售额,却也成了仿冒品的重灾区。东莞餐饮协会的监测数据很直观:2018年餐桌场景的洋酒消费占比还高达42%,到2020年就只剩26%了。问题出在哪?KTV里卖的尊尼获加黑牌,近一半都是勾兑假酒。造假主要有两种模式:65%是用进口低端基酒二次调配,28%是回收真酒瓶再灌装假酒。这种系统性的渠道乱象,直接让消费者对洋酒的信任度大幅下降。
和洋酒的下滑相反,酱酒在广东迎来爆发式增长——2019年销售规模突破100亿,2020年进一步增至126亿,而且餐饮渠道的占比超过了60%。核心消费群体有三个明显特征:78%是家庭资产千万以上的高净值人群,91%的人是因为健康诉求选择酱酒,还有63%看重酱酒的投资保值属性。深圳有家私募基金的年会用酒,就从人头马XO换成了15年陈酿酱酒——他们负责人说,“喝酱酒不上头,第二天也不难受,比洋酒更符合我们对健康的需求”。中医理论里提到“酒性温通,杂醇油少则伤肝轻”,酱酒因为传统工艺的原因,杂醇油含量比洋酒低很多,口感更温和,刚好戳中了高净值人群对健康的重视。
经销商的转型能清晰看到消费趋势的变化:广州、深圳的洋酒经销商中,有58%都转向了酱酒代理,其中82%是彻底放弃洋酒、专注酱酒;而潮汕地区还保留着43%的洋酒业务,主要集中在家庭消费场景的维护。这种分化印证了消费升级的双重逻辑:既要满足味觉体验的提升,也要符合自身的价值认同。就像东莞十大酒楼的监测数据,2017年每桌宴席的酒水开支里,酱酒只占34%,到2020年已经涨到61%,洋酒只剩19%了。不是洋酒不好,而是《中国白酒消费行为白皮书》里说的,现在广东高净值人群选酒,更在意“对身体友好”和“有文化共鸣”,酱酒刚好满足这两点,而洋酒的夜场标签和假酒问题,慢慢就失去了竞争力。
相关文章
- 2018-2020年广东酒类市场变局:洋酒从高峰滑落与酱酒的替代逻辑——基于渠道
- 2025年龙游80岁老人误饮草乌酒险丧命:0.2毫克乌头碱揭开的中药安全盲区
- 2025寒冬口粮酒实测:4款纯粮白酒数据化选品指南
- 2025版最伤肝四类酒深度解析:基于亚洲人群的护肝科学指南
- 2025版男性冬令滋补汤谱:7款量化功效配方全解析
- 2025北京五条康养路线发布:用128家百年药铺、300件医史文物串起“活态中医课
- 从55.9%增速到2630次违规:鸿茅药酒2006-2018年的“神药”浮沉与监管镜鉴
- 2025春分养生特辑:3类酒要避、3样菜要吃,中老年人守平衡才安康
- 2019年养生酒逆势增长19.2%:泸州老窖“五行和合”凭千年古方+现代科技成旅交
- 2018年保健酒产业全景:82.92万千升消费量背后的技术升级与市场扩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