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白酒白酒

从55.9%增速到2630次违规:鸿茅药酒2006-2018年的“神药”浮沉与监管镜鉴

2025-10-16人已围观

从55.9%增速到2630次违规:鸿茅药酒2006-2018年的“神药”浮沉与监管镜鉴

一、产品本质:藏在“保健品”标签下的OTC中成药

直到2018年4月13日,这款长期霸屏电视黄金时段的“国民保健品”,才真正揭开身份面纱——它持有国家药监局颁发的“国药准字Z15020795”批文,是一款OTC类中成药。其配方包含67味中药材,既有何首乌、人参这类传统名贵原料,也用到豹骨(注:按原文保留原始配方信息),官方宣称具备“祛风除湿、健脾温肾”的复合功效,主要针对风寒湿痹(中医指外感风寒湿邪阻滞经络所致关节疼痛)及肾虚患者。从中医理论看,这类组方符合“祛邪扶正”的经典治法,早期正是靠“调理体质”的定位切入市场,契合大众对“药食同源”的认知习惯。

二、广告轰炸:用150亿砸出的“全民认知”

鸿茅药酒的“营销火力”在行业内堪称罕见。尼尔森网联数据显示,2017年1-11月,其广告投放同比增速高达55.9%,直接超过宝洁、联合利华等日化巨头,登顶当年广告投放榜首;CTR媒介智讯的统计更直观——2016年其电视广告投入达到150亿元,是同期云南白药广告支出的21倍,更是争议品牌莎普爱思(仅2.63亿元)的近60倍。如此高的广告密度,让“鸿茅药酒=治风湿”的印象深入人心,也为后续终端销售铺好了路。

三、资本推手:鲍洪升的“品牌复兴术”

鸿茅药酒的翻红,关键在于操盘手鲍洪升的商业布局。2006年,他以518万元估值全资收购了当时原估值超5000万元的鸿茅药酒资产,完成了品牌的重新梳理;到2017年,这款产品的终端零售额已经飙升至16.3亿元。而其营销战术的迭代贯穿始终:1996年,鲍洪升主导的“护肾宝”首创“全程服务营销”,用贴心服务建立用户粘性;1999年推出的婷美内衣,创下单日销售额破200万元的纪录;2006年接手鸿茅后,又启用陈宝国等明星代言,强化“传统老药”的信任背书——从服务到明星,每一步都精准击中消费者对“安全有效”的需求。

四、监管警示:2630次违规背后的“营销越界”

高曝光的背后,是频繁的合规问题。食药监系统数据显示,鸿茅药酒累计有2630次广告违规记录,覆盖全国25个省级行政区。比如浙江省连续5年将其列为“典型违法广告”;2014年,上海查处《广告法》修订后的首案,就涉及鸿茅药酒夸大疗效;2015年,北京消费者郭女士因服用后身体不适起诉,最终获赔1627.8元。《中国药品监管》杂志2017年的文章曾指出,鸿茅药酒的广告问题多集中在“使用患者名义作推荐”“夸大适用人群”,这类违规早已不是首次。

五、同行对比:“高曝光+高处罚”的失衡模式

和其他争议“神药”相比,鸿茅药酒的“违规密度”更突出。有数据对比显示:鸿茅药酒年广告曝光量达1192条,累计处罚2630次;莎普爱思年曝光562条,公开处罚记录较少;曹清华胶囊虽未公布具体曝光量,却因超10省通报进入监管视野。这种“用广告换知名度、用违规换销量”的模式,早就埋下了舆论爆发的种子。

六、舆情爆炸:谭秦东事件的三重拷问

2017年12月的“谭秦东事件”,彻底撕开了鸿茅药酒的“完美面具”。首先是法律争议——谭秦东一篇点击量仅2075次的科普文章,竟引发鸿茅药酒142万元的巨额索赔;其次是程序质疑——从广州到内蒙古3800公里的跨省抓捕,让公众对执法合理性产生怀疑;最后是行业反思——中国医师协会公开呼吁“防止民事纠纷刑事化”,直指事件背后“企业用法律手段压制舆论”的乱象。事件发酵后,鸿茅药酒的品牌形象跌入谷底,也让“神药”的营销套路和合规问题成为全民讨论的焦点。

七、成分风险:被忽视的“酒精隐患”

更值得警惕的是产品本身的成分风险。鸿茅药酒说明书明确警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需在医师指导下服用,单次疗程不得超过7天;同时,产品含酒精成分,可能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增加肝损伤等不良反应风险。中医专家也提醒,虽然药酒有“温通经络”的作用,但酒精属于“辛温发散”之品,湿热体质或脾胃虚弱者长期服用,反而可能加重身体负担——所谓“调理”,前提是“对症且适度”。

从2006年的资本接盘到2017年的舆论风暴,鸿茅药酒的故事,本质上是“营销驱动型产品”过度透支信任的典型案例。当广告轰炸盖过产品本质,当合规底线让位于销售目标,所谓的“神药”,终究要回到监管与市场的双重审视中。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