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白酒白酒

2022年白酒新国标落地:15%低端酒退市,纯粮时代的规则与变局

2025-09-26人已围观

2022年白酒新国标落地:15%低端酒退市,纯粮时代的规则与变局

2022年6月1日,两项改写白酒行业逻辑的国标——GB/T15109-2021《白酒工业术语》与GB/T17204-2021《饮料酒术语和分类》正式生效,相当于给每瓶白酒贴了张“纯粮身份证”。这不仅把“什么是白酒”的定义掰得更清楚,更推着行业一头扎进“原料+工艺”双管控的纯粮时代。

首先是品类边界彻底理清——调香白酒不再算白酒,直接归到配制酒里;液态法、固液法白酒的约束更严:不能用非谷物食用酒精,连食品添加剂都加不得。要知道之前近23%的低端白酒靠薯类酒精降成本,这下全被拦在白酒门外。其次是原料定义抠到“细节”——新规里的“粮谷”必须是稻谷、小麦、玉米、高粱这类谷物加豆类,明确把薯类排除。这其实和中医“五谷为养”的传统呼应,毕竟粮谷是酿酒根基,用薯类不仅口感单薄,也少了纯粮酒那种“谷物发酵的醇劲”。之前近23%的低端白酒依赖薯类酒精,现在得重新找原料路子。

那什么样的酒才算合规纯粮酒?得同时跨四道坎:一是粮谷原料占比至少80%,二是只用大曲、小曲这类传统糖化发酵剂,三是必须走完蒸煮、发酵、蒸馏整套工艺,四是绝对不能加食品添加剂——少一个都不算真白酒。

工艺上也分得明明白白:固态法白酒得用纯粮谷发酵,一滴外来酒精都不行;液态法白酒要求粮谷占比≥30%,且只能用粮谷酿造的酒精;固液法白酒更严,固态酒比例得≥30%,酒精也得来自粮谷。

还有茶酒这类“跨界货”,比如堆金酒业的龙井茶酒、大红袍茶酒,虽然用了茶叶纤维加大麦糖化发酵,但粮谷占比不到70%。按新规,主要原料不是粮谷,根本不算白酒。从中医角度说,茶性寒、酒性热,本来讲究平衡,要是茶占比太高,不仅不符合白酒定义,也违背“酒为百药之长”的调和理念——好的茶酒得兼顾口感和养生平衡。

新规落地后,市场变化挺直观:约15%的低端酒直接退市;纯粮酒生产成本平均涨了18%-22%——毕竟粮谷比薯类贵,工艺要求也高;但消费者更省心了,之前只有41%的人能分清真白酒,现在涨到79%,买酒不用再盯着配料表挠头。

酒企也没少搞技术应对:一是提升粮谷发酵效率,麸曲酶制剂活性提到92%,能把粮谷淀粉更充分转化成酒;二是解决茶酒浑浊问题,用生物改性工艺沉淀茶叶纤维杂质,既保留87%茶香,又让酒体清亮;三是升级检测技术,用同位素比值法精准查酒精来源,杜绝非粮谷酒精混进去。

泸州老窖的茗酿茶香型酒就是例子,用生物靶向萃取去掉茶叶苦涩物质,保持87%茶香留存度的同时,酒体也稳定。这符合中医“药食同源”理念——茶和酒都是传统食材,结合好了既能尝鲜,又有一定养生价值。

监管也更“细”:塑料容器塑化剂限量DBP≤0.3mg/kg,防迁移进酒里;甲醇维持≤0.6g/L安全线;新增68种风味物质检测指标,让每瓶酒的“性格”都摆上台面,消费者喝得明白。

行业也在变:关了23家不合规酒精厂淘汰落后产能;头部酒企砸12.6亿元改生产线升级工艺;建“风味轮”体系做消费教育,教消费者从香气、口感分辨纯粮酒的好——纯粮时代,得让消费者会选、会喝。

这轮新国标不是卡脖子,是帮行业把“纯粮”牌子擦得更亮。从原料到工艺,从检测到监管,每一步都卡得更紧,既刹住“酒精勾兑”乱象,也给消费者建了直观品质标准。接下来的白酒市场,比的不再是“谁更像白酒”,而是“谁更懂纯粮的好”。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