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白酒白酒

2025年绍兴“黄金人”教训:自制药酒藏肝损“刺客”,3组数据戳破养生误区

2025-09-27人已围观

2025年绍兴“黄金人”教训:自制药酒藏肝损“刺客”,3组数据戳破养生误区

“这辈子再也不碰自泡药酒了!”绍兴68岁的薛大伯躺在浙大一院肝胆胰外科病房里,摸着仍未完全褪去的黄皮肤直叹气。去年冬天,他听村里老人说“毛藤”泡酒能治腰酸背痛,便自己去山上挖了同款药材,泡了50斤烧酒,每天晚饭时喝上两盅。谁料才两个月,他的脸、眼睛、全身皮肤突然变得蜡黄,连小便都成了深茶色——到医院一查,总胆红素飙到105.9μmol/L(是正常值上限的5倍),谷丙转氨酶达980U/L(超正常上限20倍),肝功能直接“亮红灯”。更让他后怕的是,中药专家鉴定后发现,他视若“养生宝”的“毛藤”,竟是有毒药材黄药子!

黄药子是黄独的块茎,虽有抗肿瘤、抗菌的药理活性,但含有的二萜内酯类成分会直接引发肝细胞氧化应激损伤。按照《中国药典》规定,黄药子临床每日用量严格控制在4.5-9克,可薛大伯每天实际摄入量折算后超了12克。雪上加霜的是,他有30年饮酒史,肝脏早已积累了代谢负担——酒精会将药材中的毒性成分溶解率提升2-3倍,相当于给本就脆弱的肝脏“双重打击”,最终诱发急性药物性肝损伤。

这样的悲剧并非个例。检索公开报道发现:广东梅州古先生连续5年每天喝复方药酒,最终确诊重度酒精肝;湖南王华聚会时误饮不明成分药酒,因酒精中毒性脑病被送进ICU;黑龙江某工地工人用生川乌、草乌泡酒待客,导致工友乌头碱中毒身亡。南京市二院肝病专家给出一组警示数据:约37%的药物性肝损伤与中草药不当使用相关,而民间自制药酒正是高风险场景——很多人根本不知道,生川乌、草乌里的乌头碱、黄药子里的二萜内酯类成分,都是“隐形的肝杀手”。

冬天想通过药酒进补,到底该怎么避坑?医生给出3条“硬核准则”:

药材先“排雷”:直接排除土三七、生何首乌等肝毒性药材;川乌、草乌这类含神经毒素的药材,必须经专业炮制(可降低60%-80%毒性)后才能用,民间“生泡”等于“服毒”。

体质要“对版”:中医讲究“辨证施养”——虚寒体质可选枸杞、桂圆等温补类;湿热体质忌用滋补型药材,最好先找中医搭脉,别跟着“养生帖”瞎补。

剂量“卡死线”:每日饮用量严格控制在20毫升内(约1小杯),持续饮用不超过3个月。别信“酒越陈越补”,长期喝只会让肝脏“累垮”。

中药师特别提醒:就算枸杞、人参这种“平和药材”,没经过配伍论证也可能引发不良反应——每个人的体质、代谢能力不同,同样的药材,别人喝了没事,你喝了可能伤肝。浙大一院肝病专家补充,他们每年接诊约20例药酒相关肝损伤患者,65%都是误用了毒性药材。很多人以为“自家泡的药酒安全”,其实恰恰是最危险的——没有成分鉴定、没有剂量控制、没有体质适配,等同于拿肝脏“赌运气”。

冬天进补的核心是“安全”,不是“猎奇”。想喝药酒,先找专业机构做成分鉴定;想补身体,不如先找中医开副辨证方。毕竟,养生从来不是“喝点什么”这么简单,守住底线,才能真正护好肝。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