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白酒白酒

2025年北京律师双线维权:2630次广告违规下,鸿茅药酒“中华老字号”与非遗资质再遭质疑

2025-09-29人已围观

2025年北京律师双线维权:2630次广告违规下,鸿茅药酒“中华老字号”与非遗资质再遭质疑

长期服用鸿茅药酒的北京罗斯律师事务所殷清利律师,近期通过“行政申请+信息公开”双路径,向商务部、文旅部发起维权——既质疑鸿茅“中华老字号”称号的合规性,也要求公开其国家级非遗申报的核心材料。这场维权,把“老字号荣誉”与“经营失范”的矛盾,再次推到公众眼前。

一、“中华老字号”的“信誉账”:2630次违规击穿准入门槛

按照《“中华老字号”认定规范》,获评企业需满足“良好信誉”“持续合规”两大核心要求,每年还得提交报告接受动态监管。可殷律师梳理近十年官方通报发现:鸿茅药酒累计有2630次广告违规记录,覆盖全国25个省级行政区。这种违法不是“偶发”——2008年起,江苏、辽宁等地就对其实施过数十次暂停销售处罚;2009年江西更因181次违法广告,两度叫停其市场流通。“系统性违法持续十余年,哪还符合‘老字号’该有的信誉?”殷律师援引规范第四条第6款强调,企业的违规记录已实质损害“社会认同”这一入门要件,理应启动整改程序。

二、非遗认证的“透明疑云”:申报时违法,为何能拿奖?

鸿茅药酒配制技艺2014年入选国家级非遗,殷律师为此向文旅部申请公开三份关键材料:配方传承谱系等历史溯源文件、专家评审原始记录(含反对意见)、社会公示公众反馈数据。他的疑问很尖锐:申报关键期(2014年),鸿茅正被浙江、湖北查处广告违法,当年零售额却逆势突破7亿元——“违法经营和‘非遗荣誉’并存,评审是不是公平?”更关键的是,申报材料里有没有说明豹骨等争议成分的使用,直接关系到非遗项目的合法性——毕竟国家级非遗得符合传统医药的规范,不能有违规内容。

三、维权背后的逻辑:用法律戳破“荣誉滤镜”

这次双线申请,本质是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与行政监管法规结合:针对“中华老字号”,用《认定规范》质疑“社会认同”缺失;针对非遗,用《非遗法》第22-24条要求验证评审“三公”原则。其实早在2015年9月,上海工商刚查处鸿茅广告违法,就是它获评非遗后的第11个月——“荣誉不是‘免罪符’,资质得配得上‘传承’二字。”

不少消费者买鸿茅,是冲着它宣传的“祛风除湿、补气通络”功效,觉得符合中医“治未病”的传统。可看着2630次违规记录,大家难免犯嘀咕:这些功效到底是中医理论支撑的“真有效”,还是营销话术?毕竟中医养生讲究“安全为先”,要是连“老字号”“非遗”的资质都存疑,所谓的“养生价值”又能信几分?

目前两项申请均在处理中。殷律师说,他不是针对某家企业,是想通过具体案例推动监管更严——老字号、非遗不是“终身制”,得守得住“信誉”和“透明”这两个根本。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