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白酒白酒

2024-2025年「中药调酒」争议全景:16款鸡尾酒撕开的养生陷阱与文化边界

2025-09-29人已围观

2024-2025年「中药调酒」争议全景:16款鸡尾酒撕开的养生陷阱与文化边界

成都一家酒馆推出的16款「中药鸡尾酒」火了——酒单上明晃晃写着「强肾壮阳」「活血化瘀」,日均销量能到60杯,当归、黄芪、人参是高频添加的药材。但鲜为人知的是,里面用的鹿茸并不在国家药食同源目录里。

很多人可能没搞懂「食药同源」的边界。我国政策明确,只有当归、陈皮等106种物质能当食品用。成都中医药大学叶莹副教授说得直白:「中医讲究一人一方,脱离辨证施治的『千人一方』,本身就是风险。」

中药调酒其实有三重绕不开的硬伤。第一是剂量根本不够——宁波中医院罗医生指出,鸡尾酒里的中药占比大多低于15%,远没达到能起效的浓度;第二是药材乱搭——超过六成经营者没有中医药资质,随便组合药材很可能相克;第三是没考虑体质——临床数据显示,约三成湿热体质的人误喝人参类饮品后,会出现不舒服的反应。

更棘手的是法律风险。北京恒都律所调查发现,76%的中药调酒宣传用了「补肾」「壮阳」这类《广告法》禁止的医疗用语,43%的产品加了目录外的药材,只有12%的商家有保健食品生产资质。这些行为已经违反《广告法》第17条和《食品安全法》第34条,最高要面临违法所得5倍的罚款。

2024年,成都市场监管部门收到的药酒相关投诉同比涨了210%,主要集中在三个问题:58%是虚假宣传,32%是非法添加,10%是喝完身体不适。有消费者连续喝了两周「安神酒」,肝功能指标直接异常;还有人误喝了含乌头碱的药酒,差点急性中毒。

这场争议其实是在敲警钟——中医药文化传承不能走偏。上海市酒吧行业协会提醒,得避开两个误区:一是把「文化元素」当成「医疗价值」,二是用「口感创新」代替「科学配伍」。协会建议建一套「三标」管理体系:药材来源要能溯源,配伍方案得备案,功效宣传绝对不能用医疗术语。说到底,传统中医药要走进现代消费场景,得先守住安全这条底线,不然所谓的「创新」,不过是裹着糖衣的陷阱。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