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白酒白酒

2019年江苏第35期食品安全通告:1.96%不合格率下的6类食品风险全解析

2025-10-02人已围观

2019年江苏第35期食品安全通告:1.96%不合格率下的6类食品风险全解析

2019年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的第35期食品安全通告,把老百姓餐桌上的隐患扒得明明白白——9大类食品抽检中,1.96%的不合格率虽不算高,可每个问题背后都是关乎健康的“隐形雷”。今天咱们从数据里抠细节,把这些风险掰碎了说清楚。

酒类“双指标踩线”:原料与工艺的双重漏洞

南通港闸区文峰超市卖的“蓝色小聚庄”白酒,这次栽了大跟头——酒精含量只有48.6%vol,比包装标注的52-54%vol低了近4个点;更吓人的是氰化物,含量达到25mg/L,是国家标准限值的3.1倍!氰化物是剧毒物质,大多来自木薯等原料的不当处理。中医讲“毒邪入血,气血逆乱”,这么高浓度的氰化物要是喝下去,轻则头晕呕吐,重则损伤神经,这哪是酒,分明是“含毒液体”。问题根源不是某家企业疏忽,而是部分酒企原料把控松散、生产工艺存在系统性缺陷。

菌群超标“三连击”:即食与坚果成重灾区

菌群超标这次有三个典型。苏果超市的辐照“野山椒凤爪”,五批次样本菌落总数在3.9×10?至2.2×10?CFU/g之间,最高值差不多是标准上限的2.2倍;再加上徐州“葵花籽仁”的霉菌超标、“白麻桂花酥糖”的霉菌问题,直接把坚果炒货和即食肉制品推上“微生物污染榜首”。之前山西调味品抽检也验证了这点——这类问题十有八九是生产环境脏、包装不密封闹的。中医说“饮食不洁,脾胃乃伤”,菌群超标的食品吃进去,轻则拉肚子,重则急性肠胃炎,老人小孩肠胃弱,更容易被“不洁之食”击中。

饮用水“红线预警”:消毒副产物的隐藏风险

南京大吉泉公司的天然泉水,溴酸盐刚好踩中0.01mg/L的国家标准线——这东西是臭氧消毒的副产物,长期喝可能损伤神经系统。同期苏州实金食品的“可可粉固体饮料”也查出霉菌超标,和徐州酥糖的问题凑成“组合拳”,说明饮料行业的原料储存真得“上紧发条”——原料受潮发霉,不管做成饮料还是零食,最后都是消费者买单。

添加剂滥用“两张皮”:甜与防腐的双重超标

盐城祥如食品的糖醋蒜,同时检出糖精钠、甜蜜素、阿斯巴甜超标,典型的“复合添加剂违规”——其中甜蜜素0.367g/kg,是酱腌菜标准的2.4倍。四川之前的食安抽检早说过,甜味剂滥用是腌制食品的“老大难”。中医讲“甘味过盛伤脾”,这些人工甜味剂虽不是真糖,但吃多了照样加重脾胃负担,脾虚或有糖尿病的人得避开。还有防腐剂的“叠加风险”:宿迁“早餐吐司”防腐剂配比超标,盐城“阜宁大糕”、常州月饼的脱氢乙酸过量,这三例占了同期不合格样品的17.6%。防腐剂是防变质的,但加太多了,长期吃会给代谢添压力,孩子肝脏解毒能力弱,更得警惕。

重金属“小漏洞”:农产品初加工的短板

泰州红土地超市的桂圆肉,铅含量超标,问题出在原料筛选——桂圆作为农产品,初加工时没挑干净,铅这种重金属就渗进去了。和徐州酥糖的霉菌问题一样,都是“原料管控缺位”的警示。中医说“肾藏精,主骨生髓”,铅会伤肾,长期吃铅超标的食品,说不定会腰酸乏力,老人更得选靠谱食材。

特殊品类“老问题”:烘焙与腌渍的防腐剂依赖

苏州“蓝莓玉玺饼干”山梨酸超标、昆山“久制酱萝卜”苯甲酸钠过量,都指向烘焙和腌渍食品的“防腐剂依赖”。这些添加剂虽低毒,但长期吃会加重代谢负担——孩子吃多了含山梨酸的饼干,可能会影响消化,家长买的时候得盯着配料表看。

这次抽检覆盖9大类食品,不合格率1.96%,比2019年第12期的1.86%略升,但核心问题没变:微生物污染占35.3%、添加剂滥用占41.2%,和全国抽检趋势一致。现在监管部门已经启动产品追溯机制,盯着企业把质量责任落到实处,就是要从源头把风险“掐断”。

说到底,食品安全从来不是“查出来的”,是“管出来的”——企业把好原料关、工艺关,监管部门盯紧抽检和追溯,老百姓才能吃得更踏实。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