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白酒白酒
2024-2025“特供酒”灰产深度调查:十年禁令挡不住的800%-1500%暴利陷阱
2025-10-20人已围观
2024-2025“特供酒”灰产深度调查:十年禁令挡不住的800%-1500%暴利陷阱
每斤成本仅10元的基酒,贴上“特供”标签就能卖到千元级别——这不是营销噱头,是重庆警方2024年破获特大假酒案的惊人现实。在这起案件里,假酒的包装成本占比居然高达80%,甚至有包材制作费超过酒体本身的“酒不如瓶贵”畸形现象。如今,这类黑产早已形成完整闭环:贵州仁怀的制假窝点实行订单化生产,浙江台州团伙玩“真酒引流+假酒收割”的精准营销,还有人招募35岁以下青年组建网销团队,用“年轻女性”虚拟身份实施诈骗,把假酒卖进了消费者的礼品清单。
明明2013年国家食药监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白酒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就明文禁止生产“特供”“专供”类酒,为啥市场乱象还屡禁不止?问题藏在消费端的三个“认知病灶”里。其一,超六成购买者是为“送礼撑场面”——在他们的认知里,“特供”二字等于“有面子”,能帮自己谈成生意、联络感情;其二,超四成消费者迷信“内部渠道”神话,总觉得“有关系”能搞到“特殊货”,反而忽略了“特供酒”本身就是非法概念;其三,七成以上购买者根本不会辨基酒品质,连“纯粮酿造”和“酒精勾兑”都分不清楚,给了骗子精准收割的空间。浙江台州有个案子很典型:嫌疑人硬盘里存着分级客户档案,按购买力从高到低定价格,比如给企业老板推“高端定制款”,给普通白领推“纪念版”,就是靠这套系统性欺诈,假酒利润率一直维持在800%-1500%的高位。
现在的“特供酒”产业链,早不是小作坊单打独斗,而是呈现出三个明显的“对抗监管”特征。首先是产供销分离:包材生产集中在江苏无锡,基酒供应来自安徽宿州,灌装窝点分散在云贵川的偏远地区,就算查到一个点,也很难端掉整个链条;其次是正规企业涉案:安徽有持证酒厂,白天生产合规白酒,晚上偷偷用同一条生产线灌假酒,用“正规军”的招牌掩盖非法行为;最后是销售隐蔽化:闲鱼上出现“te供”“特供酒”的谐音商品,淘宝商家用模糊图片处理标签,甚至把“特供”二字印在包装角落,故意规避平台监管。重庆警方查的案子更触目惊心:犯罪网络覆盖全国23个省份,单个窝点年销售额就突破200万元;吉林查获的假酒里还检出禁用甜蜜素,长期饮用会加重肝脏代谢负担——中医讲“酒为百药之长”,但假酒里的有害成分反而是“致病之邪”,悄悄损害着消费者的脾胃和肝肾,这也印证了劣质假酒对健康的系统性伤害。
2024年市场监管总局“清源打链”专项行动已经动了真格:累计查获66.19万瓶假酒,涉案金额达16.43亿元,53名犯罪嫌疑人被刑拘。但要彻底根治“特供酒”灰产,还得从“防、管、罚”多维度发力。一方面要补监管漏洞:建立包材溯源体系,重点监控江苏、浙江等包材集散地,对异常酒类运输实施开箱查验;推行酒类电子身份证,让每一瓶酒从生产到销售都能全程追溯。另一方面要提高违法成本:对参与制假售假的正规企业,实施“一次性死亡”处罚,直接吊销营业执照,让企业不敢碰红线。而作为消费者,更得破除三个认知误区:所有流通领域的“特供酒”均属非法,不管包装多精美、话术多诱人,都不能买;扫码价不等于实际价值,有假酒扫码显示280元,实际成本不足20元,别被“高价”迷惑;军用标识商品严禁销售,如果看见标着“军供”“部队特供”的酒,直接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
说到底,“特供酒”的暴利,赚的是消费者的“面子钱”“糊涂钱”。只有戳破“特供=高端”的幻觉,堵死制假的每一个环节,才能让“特供酒”彻底消失在市场上。(数据支撑:重庆查获假酒案涉案53人;浙江台州案查扣20余种1300箱;辽宁仓库查获4.3万箱)
相关文章
- 2024-2025“特供酒”灰产深度调查:十年禁令挡不住的800%-1500%暴利陷阱
- 2025版红酒成分与饮用指南:600种活性物质里的健康边界
- 2023年酒类即时零售爆发:酩悦轩尼诗饿了么30分钟达的尝试与场景博弈
- 68%年增长的线下爆款,15%占比的线上短板——温州非遗麦麦酒的数字化之困
- 2025年医学交叉验证:酒精的双重属性——从黄帝内经到51万人队列的药用与致病
- 2025科学饮酒指南:从神经保护到脾胃养护的6个核心数据
- 2025年最新警示:乌头碱中毒风险与中药安全用药指南
- 从陶坛到玻璃瓶:黄酒与白酒陈化年限的4组关键数据解密
- 2025年最新警示:自制药酒里的乌头碱有多毒?37起中毒事件86%因为它!
- 1895年的肥猪肉酿酒实验:玉冰烧凭“肉藏”工艺成白酒第六大香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