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白酒白酒
2025中式养生热:Z世代占83.7%消费份额,传统智慧揉进日常
2025-10-13人已围观
2025中式养生热:Z世代占83.7%消费份额,传统智慧揉进日常
早上揣着保温杯泡枸杞水,午休在写字楼练两式八段锦,连酸梅汤都要熬得乌梅山楂浓醇——最近几年,中式养生早就不是爸妈辈的“专属仪式”,反而成了年轻人的生活日常。2022年《Z世代营养消费趋势报告》里有个扎眼数字:18到35岁的年轻人,占了养生市场83.7%的消费份额。不是谁催着养,是他们自己把“治未病”的理念,偷偷嵌进了奶茶杯、面包袋和写字楼的小憩时光里。
年轻人推着传统品牌往“新”走
这股养生热,先让主打汉方的国潮品牌火了起来。江苏百黎堂的养生茶饮才上线一年,就冲去全国102座城市,开出200多家店——秘诀不是卖“老药方”,是把汉方元素印在包装上,把二十四节气融进产品研发。像童涵春堂的节气限定茶,还留着人参、陈皮这些经典药材,却加了冻干锁鲜技术,喝起来方便,草本香也没丢。年轻人要的不是“复古”,是“复古得好喝、好用”。
“药食同源”戳中“朋克养生”痛点
“食材药材同源”的理念,刚好接住了年轻人的“矛盾需求”:想喝奶茶?不如选带草本精华的;想吃零食?不如挑两味温和药材做的。浙江中医院的1元酸梅汤曾经一天卖爆5000份,服务器都挤瘫——就是这杯“奶茶杯装的酸梅汤”,让年轻人觉得“养生不麻烦”;天津中医药大学的阿胶软欧包、麦冬吐司,每天能卖300多份,把补气血的药材揉进面团里,刚好满足“朋克养生”的小心思:一边熬夜,一边偷偷补。
地域里藏着最朴素的养生智慧
不止是品牌,地域里也有养生的“活化石”。哈尔滨冬天零下20℃,码头工人习惯用二两劲酒配高热量早餐——这习俗从渔民那传下来,其实藏着中医“温经散寒”的道理。《中国劲酒健康中国行》节目组监测过,适量喝35度的保健酒,血液循环能加快15%,刚好帮着对抗严寒。镜头里的中央大街,即食花胶店排着长队;冰雪大世界里,游客兜里揣着黑芝麻丸——这就是哈尔滨的“北国养生三部曲”:晨起驱寒、午后滋补、夜间调理,全是纬度最高城市的生存智慧。
火了更要守好品质底线
面对3000亿的养生赛道,头部品牌的底气来自“死磕品质”。劲酒每批产品都用气象色谱仪测,保证药材有效成分误差不超过0.5%;伊利做枸杞红枣牛奶时,特意挑宁夏枸杞多糖含量超国标10%的原料,再搭新疆红枣,这黄金配比让产品复购率稳在65%以上。巴洛克风情街的百年药铺里,执业药师李师傅说得更实在:“养生不是玄学,每款产品都得像中医开方——精准。”他做的定制化膏方,根据体质检测调药材比例,直接把门店业绩拉高了40%。
养生早不是中老年人的“专利”
现在的养生,早就突破了年龄界限。25岁的小张以前抽电子烟,现在改嚼罗汉果含片;32岁的宝妈不再给孩子买水果糖,换成山楂棒棒糖——连某网红中药奶茶店的客群里,19到24岁的年轻人占了47%。这种变化倒逼产业升级:童涵春堂的“晚安水”加了γ-氨基丁酸,睡眠监测手环测出来能缩短22分钟入睡时间,这是按“宁心安神”的中医理论选的成分;无限极的即食燕窝用FD冻干技术,营养留存率比传统炖煮高30%,刚好满足年轻人“既要方便又要效果”的需求。
从把枸杞泡进保温杯,到用八段锦代替咖啡提神;从追国潮养生茶,到认准老字号的定制膏方——中式养生不是突然火起来的,是把传统智慧揉碎了,放进年轻人的生活缝隙里。它不是玄学,是“药材要选好的”“配方要准的”“效果要能摸到的”实在劲,慢慢变成中国人刻在日常里的健康习惯。
相关文章
- 2025中式养生热:Z世代占83.7%消费份额,传统智慧揉进日常
- 2017年400亿规模下的露酒突围:传统技艺、标准与消费升级的合力
- 2025年青岛自制药酒安全警示:年均12.7%中毒增长,83%涉非药食同源药材
- 2021年酒类产业分化发展全景:白酒利润破1700亿、啤酒量价齐升下的挑战与破局
- 67%货架占比vs82%本土占比:2025小酒市场的区域割据与破局逻辑
- 2025年东乡药酒中毒事件警示:自泡酒里的毒性风险有多高?
- 2020粤03行终案:中医诊所无证泡药酒售药,为何维持处罚?
- 2025版立秋养生指南:基于膳食指南与中医理论的饮食起居全解析
- 2024-2025年两款草本露酒核心维度对比:同仁御酒vs劲酒的用户选择密码
- 2025银发音乐康养指南:6800万老人用这5类乐器,把艺术变成健康密码